礦山測量常用術語和科技名詞匯編
礦山測量常用術語和科技名詞匯編
一、礦山工程測量
礦山工程測量—煤礦在地質勘探、設計、建設和生產各階段所進行的測量、數據處理和繪圖工作的總稱。
礦區控制測量—建立礦區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的測量工作。
近井點—曾稱“定向基點”。為進行工業場地施工測量及聯系測量在井口附近設立的控制點。
聯系測量—將地面平面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傳遞到井下的測量工作。
立井定向—通過立井的平面聯系測量。
幾何定向—在立井內懸掛錘線進行的定向測量。包括一井定向和兩井定向。
定向連接點—立井定向時,與投點錘線進行連接測量的測點。
投點—用錘線或激光束將地面點的位置通過立井傳遞至定向水平的測量工序。包括“穩定投點”、擺動投點“和”激光投點”。
定向連接測量—在地面上確定錘線的坐標并同時在井下由錘線坐標確定測量基點的坐標所進行的平面測量工作。
瞄直法—將足向連接點設置在兩錘線的延長線上的定向連接測量方法。
連接三角形法—以連接點和井筒內兩錘線構成三角形進行一井定向的連接測量方法。
陀螺[經緯儀]定向—用陀螺經緯儀確定定向邊方位角的測量。
逆轉點法—用陀螺經緯儀跟蹤擺動的指標線,讀取到達兩逆轉點時度盤上讀數的陀螺定向方法。
中天法—固定陀螺經緯儀照準部,觀測指標線經過分劃板零線的時間及最大擺幅值的陀螺定向方法。
井下測量—又稱“礦井測量”。為指導和監督煤炭資源開發,在井下的特殊條件下所進行的測量工作。
井下平面控制測量—建立井下平面控制系統的測量。包括基本控制和采區控制測量。
光電測距導線—用光電測距儀測量邊長的導線。
頂板測點—設置在巷道頂板或巷道永久支護頂部的測點。
點下對中—在頂板測點下對中經緯儀或照準裝置。
采區測量—為采區的施工和測圖所進行的測量工作。
采區聯系測量—通過豎直或急傾斜巷道把方向、坐標和高程引測到采區內所進行的測量工作。
礦井工程碎部測量—為繪制大比例尺巷道和硐室圖而進行的測量工作。
采煤工作面測量—為填繪采煤工作面動態圖和計算產量、損失量而進行的測量工作。
露天礦測量—為指導和監督露天礦的剝離與采礦所進行的測量工作。包括控制測量、爆破工作測量、采場驗收測量、線路測量、排土場測量和邊幫穩定性監測等。
采場驗收測量—為測量采、剝工作面位置,驗收采、剝工作面規格和計算采剝量而定期進行的測量工作。
邊幫穩定性監測—為判斷邊幫穩定性、研究邊幫移動和滑動規律而進行的觀測工作。
立井中心標定—按設計位置將立井中心標定于實地。
立井十字中線標定—按設計位置及方向將立井十字中線標定于實地。
立井施工測量—為保證立井豎直度和斷面按設計要求施工的測量工作。包括:普通鑿井法施工測量和特殊鑿井法(凍結法、鉆井法、沉井法、注漿法等)施工測量。
井筒延深測量—保證延深立井中心與原有立井中心一致所進行的測量工作。
凍結鑿井法施工測量—包括凍結孔位置標定,凍結孔測深及測斜,繪制各水平凍結孔偏距圖和凍結壁交圈圖等。
鉆井鑿井法施工測量—包括井斜、井徑測量,預制、懸浮下沉井壁測量。
沉井鑿井法施工測量—包括用井壁水平點高程測量法測定井壁的豎直度、確定偏斜方向和偏斜率等。
注漿鑿井法施工測量—包括地面及工作面注漿孔位置標定、鉆孔測斜和注漿效果檢測等。
巷道中線標定—將巷道中線的設計方向標定于實地。
巷道坡度線標定—在巷道側幫距底板一定高度標定巷道的設計坡度。
激光指向—用激光指向儀器給定巷道掘進方向和坡度。
巷道驗收測量—丈量巷道進度、檢查巷道規格的測量工作。
貫通測量—保證巷道的兩個或多個對向或同向工作面按設計要求貫通而進行的測量工作。
礦田區域地形圖—反映礦田范圍內地貌及地物的平面圖。
井田區域地形圖—反映井田范圍內地貌及地物的平面圖。
礦場平面圖—反映工業場地內生產系統、生活設施和地貌的平面圖。
井底車場平面圖—反映井底車場巷道、硐室的位置和運輸、排水系統的平面圖。
采掘工程平面圖--反映采掘工程、地質和測量信息的綜合性圖紙。
井上下對照圖—反映地面的地物、地貌與井下采掘工程之間對照關系的綜合性圖紙。
采剝工程斷面圖—為計算儲量、采剝量和檢查臺階技術規格而測繪的采場斷面圖。
采剝工程綜合平面圖—反映露天礦所有臺階采剝工程、地質和測量信息的綜合性平面圖。
二、開采沉陷及防治
開采沉陷—又稱“礦山巖層及地表移動”。地下采礦引起巖層移動和地表沉陷的現象和過程。
垮落帶—曾稱“冒落帶”。由采礦引起的上覆巖層破壞并向采空區垮落的巖層帶。
斷裂帶—曾稱“裂隙帶”。垮落帶上方的巖層產生斷裂或裂縫,但仍保持其原有層狀的巖層帶。
變曲帶—斷裂帶上方的巖層產生彎曲下沉的巖層帶。
巖層移動—因采礦引起采空區附近及上覆巖層的移動、變形和破壞的現象和過程。
地表移動—因采礦引起的巖層移動波及到地表,使地表產生移動、變形和破壞的現象和過程。
地表移動觀測站—為獲取采礦引起的地表移動規律,在地表設置的測點或裝置所構成的觀測系統。
地表移動盆地—又稱“地表下沉盆地”。由采礦引起的采空區上方地表移動的范圍。
移動盆地主斷面—通過移動盆地內最大下沉點沿煤層傾向或走向的豎直斷面。
臨界變形值—曾稱“允許變形值”,“危險變形值”。受保護的建(構)筑物不需修理能保持正常使用所允許的地表最大變形值。
邊界角—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動條件下,移動盆地主斷面上的邊界點和采空區邊界點連線與水平線在煤壁一側的夾角。
移動角—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動條件下,在移動盆地主斷面上,地表最外的臨界變形點和采空區邊界點連線與水平線在煤壁一側的夾角。
裂縫角—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動條件下,在移動盆地主斷面上,地表最大的一條裂縫和采空區邊界點連線與水平線在煤壁一側的夾角。
充分采動角—在充分采動條件下,在移動盆地主斷面上,盆地平底邊緣點和采空區邊界的連線與煤層底板在采空區一側的夾角。
最大下沉角—在非充分采動條件下,在移動盆地傾向主斷面上,采空區中點和地表最大下沉點在基巖面上投影點的連線與水平線在下山方向的夾角。
超前影響角—在工作面前方開始移動的地表點和工作面位置連線與水平線在采空區一側的夾角。
最大下沉速度角—地表最大下沉速度點與工作面位置的連線與水平線在采空區一側的夾角。
影響傳播角—在移動盆地傾向主斷面上,按拐點偏移距求得的計算開采邊界和地表下沉曲線拐點的連線與水平線在下山方向的夾角。
拐點偏移距—自下沉曲線拐點按影響傳播角作直線與煤層相交,該交點與采空區邊界沿煤層方向的距離。
主要影響半徑—在充分采動條件下,自主斷面下沉曲線拐點到最大下沉點的距離或由此拐點到移動盆地邊界點的距離。
主要影響角正切—開采深度與主要影響半徑之比。
充分采動—又稱“臨界9超界開采(1′,.,1&*94#7+′1′,.,1&*+5. ′&1.,〃$)。地表最大下沉值不再隨采區尺寸增大而增加的開采狀態。
下沉系數—在充分采動條件下,開采近水平煤層時地表最大下沉值與開采厚度之比。
水平移動系數—在充分采動條件下,開采近水平煤層時地表最大水平移動值與地表最大下沉值之比。
采動系數—衡量在走向和傾向上地表能否達到充分采動程度的系數。在地層和采深一定的條件下,主要決定于采空區尺寸。
圍護帶—設計保護煤柱時,在受護對象的外側增加的一定寬度的安全帶。
抗變形建筑物—采取專門的結構措施從而能抵抗開采沉破壞的建筑物。
剛性結構措施—增加建筑物剛度以抵抗開采沉陷引起損害的結構措施。
柔性結構措施—使建筑物能適應開采沉陷引起地基變形的結構措施。
滑動層—為減少地表水平變形引起的建筑物上部的附加應力,在基礎圈梁與基礎之間鋪設的摩擦系數小的墊層。
緩沖溝—曾稱“補償溝”。為減輕地表水平變形對建筑物的損害,在建筑物基礎周圍或一側開挖的槽溝。
導水斷裂帶—曾稱“導水裂隙帶”。能使水流向采空區的斷裂帶和垮落帶的總稱。
防水煤巖柱—為確保水體下安全采煤而設計的煤層開采上限至水體底部的煤、巖體。
井筒煤柱開采—采取專門的技術、安全措施,在維持井筒功能的前提下開采井筒煤柱。
三、礦體幾何及礦產資源保護
儲量管理—測定和統計礦產儲量動態及開采損失量,以指導、監督合理地開采礦產資源的工作。
[礦井]三量—礦井開拓煤量、準備煤量和回采煤量的總稱,是反映礦井生產準備狀況的宏觀指標。
開拓煤量—通向采區的全部開拓巷道均已掘完,并可開始掘進采區準備巷道時所構成的可采煤量。
準備煤量—在開拓煤量范圍內,開采前所必需掘好的巷道全部完成時所構成的可采儲量。
回采煤量—在準備煤量范圍內,開采前必需掘好的巷道全部完成時所構成的可采儲量。
動用儲量—實際動用的工業儲量。是某一時期內采出量和損失量之和。包括“礦井動用儲量”和“工作面動用儲量”。
設計損失—全稱“設計損失儲量”。開采設計允許損失的儲量。
實際損失儲量—開采中實際發生的損失儲量。包括“礦井實際損失儲量”、“采區實際損失儲量”和“工作面實際損失儲量”。
采出率—又稱“回采率”;曾稱“回收率”、“采收率”。采出煤量占動用儲量的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