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
好雨知時節
-----煙臺《北海文學微刊》創刊有感
本網記者: 白曉光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生活中,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讓我們感動,心懷陽光;總有驚鴻一瞥的風景,讓我們感嘆,入眼難忘;總有心有靈犀的故人,讓我們感懷,值得擁有。
《煙臺日報》原總編輯王永福曾說,散文作家劉學光近些年發表在省市內外各級各類報刊上的散文作品,反映了這位作家在創作方面的辛勤耕耘和不懈追求,從中折射出學光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希望之光,可喜可賀!動人春色不須多,作為《北海文學微刊》的創辦人之一,劉學生是一個理性的人,是一個追求美好理想的人。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有的版本稱“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詩的意境相同,亦即濃郁的綠葉叢中,綻放一朵紅花,這一點春色就是多多動人了,可以收到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審美效果。一位高素質的作家,應做到“見、識、情”的統一,不論寫小說,還是寫散文,都必須熟悉生活,但對作家而言,生活既不是純客觀的,又不是純主觀的。一位素質高的作家,應“見、識、情”的統一。“見”是指作家的見聞,亦即客觀生活,“識”與“情”則屬于作家的主觀體驗與認知。只有“見、識、情”三者統一,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現生活。從這個角度說,劉學光主導創辦的微刊,就是時代的需要。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底色,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亮點與輝煌。四季交替,各有風景。《北海文學微刊》和大家見面了,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因為山東煙臺的文學領域又增加了新的元素。這里,每一位讀者,要感謝創始人劉學光先生的努力與付出。
《北海文學微刊》出版,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不論是文學刊物(微刊),不論專業或業余作者,凡是用心觀察生活,均可提筆書寫美好的當下,《北海文學微刊》給我們提供了平臺,因此,作為文學愛好者,我們高高興興爭做心懷憧憬的“追光者”,做篤定執著的“堅守者”,做奮勇拼搏的“開拓者”,做腳踏實地的“踐行者”,微刊的全體會員將發表的每一篇作品,必將呈現出激昂慷慨的“奮進經歷”,每一篇作品都呈現出指引航程的“燈塔”,每一篇作品都呈現出啟迪心靈的“明燈”,每一篇作品都呈現出持續譜寫大美萬億之城煙臺的“壯麗史詩”。
“生于”渤海之濱,“誕生”于美麗的煙臺。歷史不會忘記,劉學光先生在文學路上的追求與奉獻。因為他的努力,煙臺文學有了更加亮麗的底色。 《北海文學微刊》的出刊,告訴我們,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文學永遠是耀眼的新星,文學事業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的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讓夢想成為現實,讓幸福可望可及,唯有拼搏,唯有奮斗。
《北海文學微刊》的作者知道:只要我們明確目標、踏踏實實地謳歌生活,細心觀察美好的世界,就沒有干不成的事、干不好的事。希望《北海文學微刊》的作家、文學愛好者,心懷大愛,筆尖輕舞,起筆描繪魅力煙臺的夢想,匯聚了文學的力量;讓我們懷揣夢想,星夜兼程,伏筆寫下春天的希望,探索未至之境;讓我們心向遠方,義無反顧,投筆奔赴煙臺的火熱的生活,書寫最美的篇章。
文學的力量在于守護民生,傳遞溫暖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北海文學微刊》的全體編委必將以豐富、生動、動人的作品,展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美好的向往、一個個令人以難忘的記憶,更是創作空間的正能量的一個重要平臺。
今天,我們在見證和記錄下,凝聚力量、踔厲奮發、篤定前行,更好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只有通過艱苦的奮斗收獲的幸福,感受才最強烈,體會才最深刻。征程萬里闊,奮斗正當時。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讓我們在《北海文學微刊》創刊之際,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介紹:白曉光,男 64歲,山東能源龍口礦業集團退休干部。擁有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會計系雙大專文憑。黨員,曾任《龍口礦工報》總編,公司工會副主席,現為中國煤炭報、中國礦業報駐龍口記者站站長,先后榮獲山東煤炭系統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山東煤炭系統優秀新聞工作者、山東百強培訓師稱號,多次獲得省市新聞獎項和散文詩歌獎項,現為煙臺作家協會會員、龍口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