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淺析國有企業富余人員的現狀與出路

    作者:張琴 2017-02-13 17:16 來源:煤礦安全網

     伴隨著國營企業的不斷改革,企業進入了市場化運營,在此實施的過程當中,企業在不斷地改進新設備、新機械,更新技術,因此就會出現用工人員的相對減少,一些職工必然要調整和轉移就業崗位。現在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這些富余人員該如何安置?

    大多職工都將此稱之為“隱性失業”。如何解決富余人員的出路,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也是職工十分關心的事情。它既關系到勞動制度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又直接涉及到企業經濟效益能否提高。

    一、富余人員的產生

    據新華社報道,201614日,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中指出:當前煤炭企業生產經營之所以困難,很重要的因素是富余人員的增多。

    首先,國有企業長期作為就業的主要渠道,承擔了過多的安置任務,結果是國有企業招了很多的職工,而產品卻沒有市場,市場需求量降低,加之市場競爭力大,企業經營難。再次,一些國有企業由于社會負擔重,經營機制轉變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產品、技術和組織結構需要調整,一些職工必然需要調整和轉移就業崗位。

    以煤炭為例:近年來,煤炭企業發展迅速,社會責任、人員就業壓力、各種利益分配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國有煤炭企業機構多、層級多、職工多、社會負擔重等問題相繼而生。由于煤炭達到了黃金期,各礦井忙產量、忙效益,這些問題都被掩蓋了。

    而如今,煤炭產能過剩,產量由每年的XX萬噸降到XX萬噸,煤價由以前的700元/噸將到了200元/噸,加之企業職工眾多,自然就要精減人員,加上各礦井相繼關閉,企業采取了年輕職工分流到別的礦井,實行每周4.5天工作制、4050人員提前退休制度,這樣,富余人員就產生了。

    二、企業富余人員的現狀

    1.職工面臨重新擇業問題、觀念難轉變

    職工一下子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是無法接受的,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首先,在大多數人眼里,國有企業是鐵飯碗,人們都希望能進國有企業,在這種體制下,職工完全靠在企業上相安無事的過日子。再次,職工的身份“鐵飯碗”難打破。在國有企業,正式工、臨時工、合同工的界限,干部與工人界限分的十分清楚,要打破很難。而如今職工面臨著再次擇業時不能從自己的實際能力出發,眼睛只盯著收入高,條件好,待遇優的企業,苦臟累的崗位不愿去。

    2.富余人員難安置

    首先,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人口增長過快,勞動力資源豐富,就形成了巨大的勞動供給壓力。然而與此相對應的勞動力需求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增長,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是不斷擴大勞動力需求的首要前提。

    其次,富余人員人員的思想觀念、職業技能已經難以適應市場,可擇業的路子窄。表現為:“工作體面、輕松、掙錢多、離家近、環境好”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從事各種非國有企業的工作,不愿從事苦、臟、累的工作,例如:環衛工、清潔工、服務行業等一些工種,這樣就形成了“有事無人做,有人無事做的局面,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再次,地方政府對富余人員的認識不足,難以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給富余人員的工作安排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3.企業富余人員的社保問題

    當下我國社會勞動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富余人員的后顧之憂,社會就業的渠道不寬,就業難,富余人員擇業范圍受到限制。為了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幫助和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必須建立和實施能夠覆蓋全社會的失業保險制度。在范圍上,應從國有企業逐步擴大到集體、私營和“三資”企業;在救濟對象上,應根據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水平,逐步擴大到所有在社會上等待再就業的失業人員(其中包括被辭退到社會的企業富余人員);在基金的籌集上,隨著保險范圍和救濟對象的擴大,應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標準和征集渠道。同時,適當提高失業救濟標準,保證其基本生活。

    三、富余人員的分流、安置

    1.政策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提出,國家下發的《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的實施辦法》(國經貿企改[2002]859號文);勞動與和會保障部制定的《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的勞動關系處理辦法》(勞社部發[2003]21號文);《關于進一步明確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分配[2003]21號)以及《關于中央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資產處置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發產權[2004]9號)。還有陜煤化司下發的《集團公司所屬企業編制定員管理暫行辦法》(陜煤化司發[2016]57號)以及職工放假管理辦法中規定各地政府補充意見等組成了雖不是嚴密但不失完整且成體系的政策法規保障。

    2.富余人員的安置

    2.1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富余人員自主創業

       作為比較特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國有大中型企業有責任解決好富余人員問題。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對為安置富余人員興辦的第三產業,已作了減免稅收的明確規定。如果再在資金、信貸和場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必將更有效地調動企業安置富余人員的積極性。現在國家為了鼓勵更多的人成為小業主、小企業家,出臺了許多4050的創業項目,對自愿從事個體經營的職工,工商、城建、稅務等部門應優先辦理手續。還免費對創業者進行培訓和指導,以提高創業者的技能和市場競爭意識。企業應該在待遇、貸款、場地等方面為有意嘗試的人員提供優惠,大力鼓勵和扶持這些職工進行嘗試,還要多關心幫助他們,積極為他們的創業出謀劃策,打消他們的顧慮。可以通過樹立典型來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繼而可能會有一批人出去創業。

    2.2建立和發展多層次、多功能的勞動力市場,逐步把安置企業富余人員納入市場機制

       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應逐步形成開放型的多形式、多功能等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并使企業富余人員在這種市場上“唱主角”。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出發,把安置全部企業富余人員納入市場機制可分兩步:

      第一步,建立和發展半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即部分勞動力在一定時間、空間內有限制的流動場所。目前,這種勞動力市場在各地普遍處于初期發展狀態,還帶有明顯的舊體制的痕跡,如按行政區劃分,相對分割、相對封閉,特別是調劑企業富余人員的作用微弱等。因此,應進一步開拓職業介紹市場、技術工人交流市場、勞務輸出市場、科技人員市場等,形成對勞動力的吸收、管理、培訓、就業的良性循環。

    第二步,建立全開放型的勞動力市場,即全部勞動力在整個時間、空間上無限制流動的場所。隨著企業富余人員流向社會的數量的增多,勞動力的空間范圍將日益擴大,全國所有的勞動力都可以在國家法令、政策規定下流動,不受所有制、區域、部門、職業等限制。為此,應建立起全國性的勞動力信息中心,以適應全方位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并以此促進失業職工和企業雙方在真正意義上的雙向選擇,實現富余職工由企業平穩地向社會過渡。

    2.3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為解決富余人員問題獻計出力

    企業富余人員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需要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靠哪一個部門是解決不了的。因此,應充分發揮有關部門、單位、以及社會團體的優勢和積極性,齊心協力地做好富余人員的安置工作。如據對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工會的調查,全國工會系統有不同形式的職工職業介紹機構112外,共介紹職工就業7.8萬人次,其它部門也有創辦職業介紹機構、勞務輸出的條件。在研究制定解決企業富余人員問題的政策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并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結語:國有企業富余職工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政治、經濟、社會的歷史的原因,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產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推進,依靠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多渠道逐步分流國有企業富余職工,國有企業富余職工再就業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上一篇:夕 陽 紅
    下一篇:爆米花

    煤礦安全網(http://www.hy77.org)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高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