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張學明:五尺道上的古鎮

    作者:張學明 2014-05-16 10:02 來源:芙蓉公司

      清晨,薄薄的霧氣還沒散盡,這川滇交界處的王家古鎮就在晨霧中蘇醒了,逐漸地還原了一個古鎮原本生機盎然的面容……

      王家鎮位于川滇交界的大雪山麓,四面群山起伏,自然風光優美,山青水秀,清塵脫俗,源自大雪山的兩條清澈小溪環抱交匯,賦予了古鎮的靈性和神韻。

      王家鎮的氣候受烏蒙山和大雪山森林氣候影響,總體氣溫偏低,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溫度也保持在25~33℃之間。夏季丹霞破霧,冬日銀妝素裹,蔚為壯觀。

      大雪山麓的四里坡,平均海拔高度在1300~1450米,主峰海拔最高處1642米,奇峰險峻,怪石磷峋,細流涓涓,清澈透明,珍稀動植物繁多。保留有近萬畝以絲栗、山板栗、羅漢竹為主的原始森林。珍稀樹種、名貴藥材、山珍花卉等構成了豐富的天然植被和罕有的川南闊葉林景觀,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名揚川滇兩省。

      更為可貴的是在這片原始森林中,還有近兩萬株國家一級瀕危保護樹種——珙桐。珙桐是植物的“活化石”,珙桐花色潔白,形若鴿子,神態端莊,是王家古鎮人執著、堅守精神和生命力的象征。因此,王家古鎮又被稱為“中國珙桐之鄉”。

      山巔群峰起伏,云遮霧繞,山下青山壩區良田連綿數千畝。古老的竹木水車旋轉著一股股清冽的生命之泉。春來禾苗搖弋,生機蓬勃,秋陽下金濤翻滾,稻谷飄香。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構成了這古鎮山水田園中永恒的風景。山同水朗,水與情長,這山水之間就是仁者與智者放縱靈魂的天堂。

      “五尺道”是與長城、靈渠等并稱的秦朝七大工程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四川及各地商人就從成都出發,經過宜賓,沿南廣河而上從寶山入境,經孝兒、羅渡等地進入王家鎮,再翻山越嶺,進入云南省。因此,四川宜賓至云南昭通的這段道路,是古時川滇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亦稱“南夷道”。

      王家鎮是珙縣的南大門,最早稱為王場,是秦時七大工程之一“五尺道”的重要口岸、驛站和物資集散地,商貿十分繁榮。四川的鹽巴、絲綢經這里轉運到滇東北和黔西北,再把滇、黔境內的山貨、藥材、茶葉以及鴉片經這里轉銷四川各地。那時,在寂寞而悠遠的山道上,那撕碎夜幕喚醒鳥語,那最先迎接黎明,最后被山風四處傳揚的,是山林間此起彼伏的鈴鐺,是趕馬人同樣悠遠蒼涼的山歌調子和馬匹探路時打出的一個又一個響鼻……

      現存王家鎮地域的“五尺道”,北起與洛表鎮接壤的瓦店子,南至川滇交界的四里坡原始森林,全長約25公里,道路平均寬度約1.2米,坡度大約在30~50℃,最高處海拔1373米,路面由大小不等的石板鋪成,約300余個圓形的拐錐孔和橢圓形的馬蹄完好地印刻在石板上。青青的山,清清的水,那一隊隊跟著山轉,繞著水走的馬幫,是四川人渴望交流的夢想和“不怕走”的精神的歷史寫照。似乎,一切都發生在不久以前,在群鷹斜飛的川滇古道上,馬蹄聲和著山歌調,從遙遠遙遠的地方緩緩傳來,在那些九彎十八拐的山道上凝成一道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一軍團所屬紅二師進入王家場,打土豪,分財物,救苦濟貧,宣傳革命,播下火種。然后翻越四里坡進入云南威信扎西。后紅軍川南游擊縱隊以此為根據地,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浩然精神永垂于瑰麗山水間。走進古鎮,撫捧鄉土讀歷史,見證往昔風云,平添幾多悲壯,越千年仍壯美。

      王家鎮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人才濟濟,猶如星漢,璀璨耀眼。文廟、“青山書院”,均是珙縣最早的教育場所之一;英烈李世書、鄧孝建等為保家衛國而犧牲,陳其貴、王仕洪等為建設新中國而捐軀,書寫了王家鎮血染的風采。更有民國藝術奇人李如心,性情豪爽,技藝精湛。雕刻不分貴賤,既給蔣介石和達官貴人、名人名流雕刻印章、戒指,也為父老鄉親表演技藝,雕刻小貝殼、南瓜米殼而流傳許多故事于重慶、上海等城市間,堪稱神雕。

      這里的土木房很低矮,街道也窄窄的,竟不能容車輛通過,青石板鋪起的路面嵌滿歲月的滄桑。但是,這個美好的家園里一切秩序井然。老人們在屋檐下家門口下棋,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著玻璃彈子,時不時有風輕輕吹過,樹上花朵自開自落。在那些古老的庭院和街道間,你能觸摸到一個古鎮的靈魂以及山里人深沉、含蓄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在這里藏著大都市久違了的藍天和碧水,它們的清澈可以洗凈迷失在都市中的心靈上厚厚的塵埃。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守住了清貧,也守住了純樸,待人熱情真誠,老少無欺,使這座古老的小鎮洋溢著一種濃濃的人情味和溫和的人文氣息。看看那些傲立百年的杉柏、皂角、梧桐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再看看那些鐫刻在石板路上的馬蹄印,你會感到時光在山野間緩慢的流淌程度,仿佛千年之前的歷史也就在昨天,似乎是剛剛發生。

      王家古鎮是鹽茶古道、南絲綢之路上矗立的歷史與鮮活的標本,也是我們黨領導的軍隊親民愛民的歷史見證。走進它,仿佛夢回從前,在珙桐、流水和老酒中品出秦風唐韻,也牢記住那一段不能忘記的艱難歲月,在雨打屋瓦的滴答聲中踱著一個時代優雅的步子。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商業貿易、物資流轉的需要,王家古鎮創辦了珙縣最早的舊時金融機構——“利市錢莊”,興辦金融產業,發行布幣兼營銅元、銀元兌換業務。

      造紙、釀造白酒和種植烤煙同是王家鎮的傳統產業。王家古鎮的造紙業起始于清代中葉,高峰時有造紙廠300余家500多架槽,最高產量達到年產6000多擔,所產水竹白紙工藝優良,遠銷川、滇、黔三省。白酒釀造起源于清代中期,系土法釀酒,俗稱王家老白干,是體現王家特色的一面文化招牌。王家白酒甘甜香醇、純和爽口,富含天然微量元素。酒質獨具特色,顯示了王家鎮人樸實、厚道、耿直、豪爽的性格。

      烤煙種植是王家鎮的傳統產業。進入新世紀以來,鎮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全鎮烤煙生產區的水利、運輸道路進行了綜合改造,創造了良好的烤煙生產環境。以全國人大代表王明容為代表的一批種煙專業戶和技術能手隊伍不斷壯大,煙葉質量不斷提高,市場竟爭力不斷增強,實現了煙農增收、企業增效,也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和飛躍。

      羅漢竹是王家鎮四里坡原始森林特有的野生竹類。竹稈畸形多姿,可作手杖、傘柄、釣魚竿、盆景等工藝品,為優良園林觀賞竹種。形態剛勁挺拔,俊俏幽雅,凌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長茂,雅俗共賞,自然入畫。其幼筍可食,無論燉炒,味獨特鮮美,是王家特有的山珍佳肴。

      一嘆數千年,今天王家鎮的歷史正在被王家人改寫。今天的王家古鎮在縣和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打造川滇結合部次區域中心場鎮、特色生態農業大鎮、文明和諧新鎮”為發展目標,立足鎮情,著眼長遠,創新舉措,力促全鎮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更快、動力更足、態勢更強、惠民更好、環境更優。勤勞、樸實的王家鎮人民也將以更加開闊的眼界和實干的精神,奮發圖強,為全面小康建設而奮斗。

      王家古鎮,這個與天地血肉相連的古老而鮮活的生命載體,大雪山與大雪山的水給了它骨骼、血液,也給了它夢想和靈性,它必定在新的時代里踏歌而舞,其價值也將重新被世人所認識……

    煤礦安全網(http://www.hy77.org)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高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