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煤礦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

    作者:佚名 2011-05-16 19:57 來源:本站原創




    XX省xx縣xx煤礦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












    xx省YYYZZ煤礦
    二00八年一月






    報告名稱:xx省YYYZZ煤礦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


    資質證書等級:AAAAAA
    資質證書編號:BBBBBB
    編制單位:xxCC工程勘察公司
    項目負責:
    編寫:
    審核:
    工程師
    經理:
    提交報告單位:
    提交報告日期:


    目 錄


    附圖目錄
    順序號 圖號 圖 名 比例尺
    1 1 xx省YYYZZ煤礦礦山環境現狀圖 1:2000
    2 2 xx省YYYZZ煤礦礦山環境影響評估圖 1:2000
    3 3 xx省YYYZZ煤礦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圖 1:2000
    4 4


    附表目錄

    附件目錄

    前 言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文件(黔國土資發〔2007〕174號)“關于編報《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qqqqq市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委托×××為×××煤礦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
    一、方案編制的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
    6、《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3年11月24日
    6、《土地復墾規定》1989年1月1日。
    7、《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
    8、《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財建[2006]215號)。
    9、《貴州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
    10、《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07)(國土資發[2007]125)。
    11、“關于編報《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有關問題的通知”黔國土資發[2007]174號。
    二、方案編制的目的
    通過對aaaa市s區sss煤礦開采歷史和開采現狀進行野外調查,結合本煤礦和周邊礦井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經綜合分析和研究,查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對已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和今后可能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提出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合理開發礦產資源,達到既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又有效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把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限度,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出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與地質環境保護方案,降低地質災害危害程度,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使因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得以有效恢復,促進礦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科學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三、治理方案適用年限
    iiiii煤礦是擴能擴界后15萬t/a生產規模礦井,已經引發和存在礦山環境問題,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的內容和精度除應與不同采礦階段的要求相適應外,還應包括對已有礦山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和開發活動可能引發的礦山環境問題的防治措施。因此,礦山的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最終應比礦山生產服務年限要長,為保證《方案》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方案》應分階段性和輕重緩急分期治理,根據治理的效果和資源變化情況,分階段調整本礦綜合治理方案,本礦井設計服務年限為10年,由于采煤引發的地表移動變形及地質災害滯后于開采期,地表移動變形區土地復墾及地質災害治理需在地表移動變形穩定后進行,故本礦山治理方案最終適用年限確定為:自本礦井擴界擴能后開采至閉坑后5年,即治理適用年限為15年。為保證治理效果,建議方案5年為一個階段,5年后重新編制治理方案。
    第一章 礦山基本情況
    一、礦區自然地理
    (一)、自然狀況
    1、地形地貌
    本區屬于高原山地地貌,地勢總體為南高北低,礦區內最高處為礦井東側山頭,標高1898.2m,最低處為礦井北部溪溝處,標高為1789.5m,相對高差108.7m。礦區大部分面積出露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地層。
    2、氣象、水文
    本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潮濕氣候區,夏秋溫暖、春冬嚴寒,季節性變化不明顯,常年陰雨綿綿,氣候變化無常,年均氣溫為14.4℃,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3.5℃,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0.3 ℃。年平均降水量1223.6毫米,無霜期250天。
    本區主干河流為三岔河,位于礦區范圍的東側礦界外約300m,三岔河發源于西部香爐山,由陽新灰巖洞穴流出,屬長江水系烏江支流。區內河床海拔在1770~1768.5米左右,河床兩側為高原侵蝕地貌,水流終年不斷,河寬3~10米,一般寬6米,深0.3米左右,由于河曲發育,形成150—300米寬的條帶沖積平地,洪峰出現在每年5~9月,在附近觀測量為10.50米3/秒~0.30米3/秒,豐水期地表水及地下水補給河流,枯水期河水補給為地下水,動態變化大,水量受降水控制。當地區域侵蝕基準面海拔高程為1783米。
    另外,礦區內的北部邊界發育一條沖溝,該沖溝為季節性沖溝,由南南西流向北東東,流量不大,2007年9月實測流量為1.0/s,沖溝坡降為0~6%之間,最后匯入礦界外北東側的三岔河。
    3、植被、土壤
    礦區植被不發育,大部分在人為工程活動下演替為耕地,土壤瘠薄地段,見蕨類石松、牛毛草等零星分布的草叢,在村寨。
    該區土壤分類為紫色土、紫色泥土和潮沙土。紫色土、紫色泥土含紫色砂頁巖、暗紫紅色角礫巖、紫紅色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經耕墾熟化形成的旱作土,分布在iiiii煤礦的山坡地段。約占評估區的85%;潮沙土分布在iiiii煤礦的東面河谷邊和北面的溝谷邊,系由溪溝沖積物、沉積物母質經耕墾種植熟化形成的旱作地,約占評估區的15%。
    二、礦區地質條件
    (一)、地質
    1、區域地質概況
    (1)、區域地層
    礦區位于大灣井田二塘向斜西南翼。區域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系(C)、二疊系(P)、三疊系(T),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積物散布各地。見區域地層簡表2-1。
    (2)、區域構造
    礦區位于揚子陸塊黔北隆起qqqqq斷陷內的二塘向斜西南翼。二塘向斜走向長約300km,幅寬約10km,為一兩翼傾角較平緩的向斜,向斜走向北西,產狀穩定。軸部由三疊系組成,兩翼依次為二疊系和石炭系。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但在礦區范圍內沿走向及傾向上未發現破壞煤層的大斷層。




    表2-1 區 域 地 層 簡 表
    系 統 組(群) 地層代號及接觸關系 厚度(m) 主要巖性
    第四系 Q 0~10 粘土、砂、砂質粘土、礫石
    三疊系 上統 T3 82~205 上部:黃灰、土灰色薄層至塊狀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砂巖;下部:黃灰色薄層至塊狀含長石石英砂巖,底部產透鏡狀煉油煤一層。
    中統 法郎組 T2f 0~55 上部:灰白色厚層白云質灰巖;下部:淺灰色厚層灰巖。
    關嶺組 T2g 339~1058 下部為黃、綠黃、綠、紫、暗紫紅等雜色頁巖,夾少量泥灰巖;上部淺灰至深灰色中厚層至塊狀灰巖,局部夾少量泥灰巖、灰質白云巖;頂部為灰色塊狀白云巖。
    下統 永寧鎮組 T1yn 191~721 下部灰、淺灰等色泥灰巖、灰巖,紫、黃、黃綠、灰綠等色頁巖、泥巖夾少量淺灰色泥灰巖;上部為厚層至塊狀灰巖、泥灰巖、白云巖夾白云質泥灰巖、泥灰巖。
    飛仙關組

    T1f 376~700 下部青灰、灰綠色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灰巖薄層及條帶;上部紫紅、暗紫、灰色粉砂質泥巖、泥巖夾砂巖。
    二疊系 上統 宣威組 P3x 67~320 黃綠色、黃灰色、淺灰色、深灰色泥巖、粉砂巖、砂巖、炭質頁巖、煤層相間。
    峨眉山玄武組 P3β 0~13 玄武巖、凝灰巖,夾砂巖、泥巖。
    中統 茅 口 組 P2m 300~740 下部為厚層至塊狀灰巖、白云質灰巖,上部為深灰、灰黑色厚層至塊狀石灰巖夾白云質斑塊及燧石灰巖。
    棲 霞 組 P2q 80~207 下部灰白色、黃褐色中厚至厚層狀石英砂巖夾頁巖、薄煤;上部為厚層-
    塊狀灰巖、白云質灰巖。
    石炭系 上統 馬平組
    C3mp
    94.7~671
    上部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至塊狀致密灰巖,局部含白云質;下部淺灰色中厚層-厚層灰巖。
    中統
    黃龍群 C2hn 36.2~700 上部淺灰色厚層-塊狀致密灰巖,夾生物灰巖、泥質灰巖、鮞狀灰巖;下部淺灰色塊狀白云巖,夾似層狀、透鏡狀灰巖。
    下統 擺佐組 C1b 130~480 上部淺灰色、灰白色厚層至塊狀灰巖,夾介殼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下部淺灰色塊狀細晶白云巖、白云質灰巖。
    大塘組 C1d 62~>579 上部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夾白云巖;下部黃色頁巖、砂質頁巖、黑色頁巖,夾石英砂巖、粉砂巖、燧石層。

    2、礦區地質特征
    (1)、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有:第四系(Q)、下三疊統飛仙關組(T1f)、上二疊統宣威組 (P2x)及上二疊統峨嵋山玄武巖組(P2β)。現從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Q):為坡積物、殘坡積物組成,厚0—10米。其結構松散,穩定性較差。
    下三疊統飛仙關組(T1f):分布于礦區中部及西側山麓及山頂。上部為紫色、暗灰色紫色細砂巖、粉砂巖組成,以細砂巖為主,常夾透鏡狀灰巖,區域厚440---590m,評估區出露不全;中部為紫、紫灰色夾黃綠色中厚層狀的細砂巖、粉砂巖及泥巖組成,以細砂巖為主,頂部夾透鏡狀石灰巖,中部產瓣鰓類等動物化石,底部以含較多的豆狀、眼球狀鈣質結核之紫色粉砂巖或細砂巖與下部分開,厚250--340m,礦區出露不全;下部為灰綠色粉砂巖、泥巖及細砂巖組成,以粉砂巖為主,底部為淺灰綠色、薄層狀鈣質泥巖,富產瓣鰓類、腹足類等動物化石,厚60--130m,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關系。
    二疊系上統宣威組(P2x):位于峨眉山玄武巖組假整合面之上,為一套近海相含煤沉積建造。厚207--259米。根據沉積特征、煤層和古生物分布情況,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P2x2):以灰至深灰色細砂巖、粉砂巖、黑色泥巖、灰黑色泥巖及煤層組成。含可采煤層五層,即C7、C8、C9、C11、C16。下段(P2x1):由C16層煤層底板至玄武巖頂,上部以淺灰至深灰色泥巖、砂巖、鈣質粉砂巖,夾少量炭質、泥質頁巖,以灰至深灰色細砂巖、粉砂巖為主,下部以灰色、灰綠色粉砂巖、細砂巖為主。底部為暗紫色鐵質泥巖及灰綠角礫狀凝灰巖。本段僅C12號煤層局部可采。
    上二疊統峨嵋山玄武巖組(P2β):在礦區外北東側圖幅邊角出露上段,其巖性為暗綠色至灰黑色拉斑玄武巖,具氣孔狀、杏仁狀構造。
    (2)、礦區構造
    礦區內為單斜構造,地層傾角6-8°。平均7°,傾向230°左右,產狀變化小。礦區內未發現斷距>10m的斷層,未見影響礦井開拓布置、開采的地質構造。故礦區構造復雜程度簡單。
    三、礦山企業概況
    (一)、礦區位置、分布范圍、地理坐標、區位條件
    iiiii煤礦隸屬于qqqqq市ttttt大灣鎮管轄,屬私營合資企業,位于qqqqq市ttttt大灣鎮安樂村,地理坐標:東經104°38′08″~104°39′05″,北緯 26°44′34″~26°44′55″。水城-赫章的省級公路從礦區北東側通過,礦區距二塘火車站約4km,距qqqqq市火車站44km,交通方便。
    井田范圍為一不規則的多邊形,其礦界范圍由9個拐點構成(詳見礦權拐點坐標表),東西最寬1580m,南北最長535m,礦區面積0.6273km2,開采標高+1880~+1570m。
    iiiii煤礦礦界拐點坐標表
    點號 X Y
    1 2959881.00 35465040.00
    2 2959524.00 35465332.00
    3 2959395.00 35465156.00
    4 2959244.00 35464523.00
    5 2959262.00 35463759.00
    6 2959693.00 35463778.00
    7 2959620.00 35464401.00
    8 2959782.00 35464464.00
    9 2959690.00 35464790.00

    礦區范圍位于大灣井田東南部的邊角地帶,北西面深部煤層屬水礦<集團>大灣煤礦礦區范圍,北面相鄰私營小礦井分布有樂園和安樂聯辦整合煤礦井、通達和福興整合煤礦井。
    (二)、礦區及周圍經濟社會環境
    大灣鎮位于qqqqq市中心區西部39公里處,是ttttt在威寧、赫章縣兩界交界處的一塊“飛地,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居住著苗、彝、白、漢等民族,轄12個行政村,68個村民組,5個居委會,總人口58000人,是ttttt人口最多,面積最大,最邊遠的鄉鎮。轄區內煤炭資源豐富,駐鎮企業有水礦集團的大灣礦、木沖溝煤礦、頂拉煤礦、二塘選煤廠、二塘醫院、水鋼赫章轉運站和水礦西洋焦化等。鎮內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水煤公路穿鎮而過,水大支線在大灣鎮境內就有二塘火車站和大灣火車站。
    2007年大灣鎮工農業總產值10000萬元,財政總收入1000萬元。農業以玉米、小麥、水稻、油菜為主,鄉鎮企業以煤炭生產為主。
    井田范圍內總共將涉及到大灣鎮的安樂村三組、四組村民,共約100戶,200人。目前,開采范圍內的村民住戶房屋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礦產資源及儲量、礦床類型與地質特征
    根據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007年10月作的《貴州省qqqqq市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截至2007年8月底,在礦界范圍內,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總資源儲量為619.10萬t(含村寨保安煤柱68萬噸)。其中:
    1、開采消耗(即采空區的資源儲量)(111b)18.02萬t;
    2、查明的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86.64萬t(含村寨保安煤柱50.4萬噸),其中:(332)資源量42.77萬t(含村寨保安煤柱2.0萬噸);(333)資源量243.87萬t(含村寨保安煤柱48.4萬噸);(334?)資源量314.44萬t(含村寨保安煤柱17.6萬噸)。
    iiiii煤礦礦床類型為沉積式礦床,主要可采局部可采煤層為: C7、C8、C9、C11、C16五層,煤層平均傾角為20°。見可采煤層特征表

    煤 層
    編 號 煤層厚度 夾 矸 頂板巖性 底板巖性 煤層
    間距
    (m) 穩 定
    程 度
    最小-最大(m)
    平均煤厚(m) 煤層變化規律
    厚度(m) 層數
    C7 1.19-1.21
    1.20 沿走向變化不大 無夾矸 粉砂質泥巖 泥 巖 6.0 穩定,全區可采
    C8 1.06-1.25
    1.15 沿走向變化不大 0.05-0.20 0-1 粉砂質泥巖 粉砂巖 穩定,全區可采
    10.0
    C9 0.5-1.0
    0.90 沿走向變化不大,沿傾向時薄時厚。 0.05-0.15 1-2 粉砂質泥巖 泥巖 大部分可采
    10.0
    C11 2.10-2.50
    2.30 沿走向變化不大 0.05-0.20 1-3 粉砂巖 粉砂巖 穩定,全區可采
    28.0
    C16 1.30-1.70
    1.50 沿走向變化不大 無夾矸 粉砂質泥巖 粉鉿巖 穩定,全區可采


    根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2006年8月對iiiii煤礦生產礦井作的《礦井瓦斯等級鑒定報告》:iiiii煤礦全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0.6m3/ min,相對瓦斯涌出量:8.969m3/ t;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為0.29m3/t,相對二氧化碳涌出量為4.335m3/t。確定2006年度iiiii煤礦為低瓦斯、低CO2礦井。
    根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2006年8月對iiiii煤礦C16作出的“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火焰長度為15mm,抑制煤塵爆炸最低巖粉量(%)為50,有煤塵爆炸性危險,其它煤層情況不詳。
    根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2004年7月對iiiii煤礦C16煤層掘進頭作出的 “煤炭自燃傾向等級鑒定報告表”,C16煤層為不易自燃煤層(自燃傾向分類為三類),其它煤層情況不詳。
    (四)礦山設計生產服務年限、礦山開采年限、年生產能力及產量變化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該礦生產能力為15萬噸/年。
    礦山服務年限=可采儲量/(生產能力×1.4)≈8年
    iiiii煤礦為一改擴建煤礦,達到設計標準后,煤礦生產服務年限和開采年限為10年。
    年生產能力:大灣鎮iiiii煤礦為一改擴建礦井,年生產能力為15萬t/a。

    iiiii煤礦改擴建后,由于礦山提交(332)、(333)、(334?)類別資源量分別是42.77萬t、243.87萬t、314.44萬t,也就是說探明的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7%,所占比例較低,加上該區地質情況較為復雜,因此iiiii煤礦改擴建后,產量變化較大,礦山必須加強地質勘查,才能確保產量平穩。
    (五)開采歷史、現狀、礦山尚有生產服務年限
    井田內煤層露頭發育,小窯開采歷史悠久,主要開采C7、C11等煤層,順煤層斜井開采,開采深度淺,大部分未超過氧化帶,開采面積在400m3,估計存有600~800 m3積水,關井壓產期間已全部關閉和炸封。
    iiiii煤礦始建于1995年,1996年建成投產,剛投產時因資金及設備有限,生產規模很小(年產量不足1萬噸),2002年以后,礦山生產規模可達到1-3萬噸/年。主要開采C9、C11和C16煤層,采用斜井開拓方式。
    礦山建井至2007年8月31日止,已在礦區東部1718m標高以上形成了68350㎡的采空區,消耗儲量14.46萬t。
    礦山尚有生產服務年限:2007年經過改擴建, 礦山生產服務年限為10年
    四、礦山開發方案概述
    (一)、礦山建設規模及工程布局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文件(黔國土資礦管函[2007]1553號),“關于解決煤礦資源合理配置、調整qqqqq市部分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規劃iiiii煤礦擴界擴能后的生產規模為15萬t/a。
    2008年iiiii煤礦編制了開發利用方案,計算礦井工業資源/儲量238.2萬t,礦井設計資源/儲量213.3萬t,礦井設計可采儲量167.6萬t,按15萬t/a規模設計,基本符合《煤炭工業小型礦井設計規范》(GB 50399-2006)之規定。因此,確定iiiii礦井設計規模為15萬t/a。
    (二)、礦山開采方式、方法及開采影響范圍
    1、開采方式、方法
    iiiii煤礦采用斜井開拓方式,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后退式,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爆破落煤,支護方式采用箱木進行支護。煤炭運輸采用人工裝入礦車,經過運輸巷、運輸石門,然后至斜井井底車場,再使用地面絞車提升到地面儲煤場,通過汽車外運。
    2、開采影響范圍
    根據iiiii煤礦區內煤層特征,走向南—北向,傾向西,傾角7°、厚度(可采煤層總厚度7.57米)、各煤層間距,影響范圍,經計算礦山綜合厚度為7.57m(詳見安全采深計算表)。應用下列公式H=M×k(H:安全采深 m;M:煤層厚度 m;k:安全系數,參照《地方煤礦實用手冊》中表6—33,本礦安全系數宜取100),通過計算確定安全采深為757m。可知,礦山評估范圍均低于安全采深0.99米、3.18米、0.85米、1.05、1.50米。五層可采煤層合計厚度約7.57
    煤層編號 煤層厚度(m) 煤層
    層間距(m) 系數C值 綜合作用厚度(m)
    C16 0.99 11 1.00 0.99
    C11 3.18 1.00 4.17
    14
    C9 0.85 1.00 5.02
    22
    C8 1.05 1.00 6.07
    28
    C7 1.50 1.00 7.57

    3、地表變形量預測
    基本參數選取
    由于本礦為緩傾斜煤層,其開采煤層后邊界角按經驗數規定確定參數。同時,本礦區可采煤層甚多,均是重復采動,按規定結合不同斷面考慮重復采動參數的影響。參照煤炭部制定的《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附表5—3《按覆巖性質區分的地表移動一般參數綜合表(α<50º)》中的覆巖要素第三類來選取量角參數,各參數取值參考如下:
    邊界角:
    走向邊界角:δ0= 60°
    底板邊界角:γ0=60°
    下山邊界角:β0= 54°
    上述預測計算模式僅是初步的或大概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很準確。今后礦井在開采過程中,應根據該礦的實際情況,對每一盤區內主采區的主剖面在地表布設觀測點,進行長期觀測,總結該礦地表變形的規律,以便指導礦井生產和地表變形預測
    根據本礦開采煤層與覆巖結構特征,煤層采深與采厚比介于11~61之間的特征分析,該礦井開采后地表變形淺部以形成沉陷盆地為主,而礦山西側以地裂縫為主,同時在淺部還可能會出現塌陷坑。
    由上可知,本礦開采影響范圍約300km2。
    (三)、廢棄物處置情況
    本礦在建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廢棄物為煤矸石、礦坑排水,另外還有生活垃圾等,各類廢棄物處置情況如下:
    矸石:礦井在技改擴能新建井過程中產生的矸石較多,約3000m3,礦井改擴建達到設計生產能力之后,礦井的矸石排量為0.3萬t/a左右。處置方式為建井過程中產生的矸石主要用于回填工業場地,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矸石部分運往制磚廠,剩余矸石堆放在工業場地北部矸石場。
    礦坑排水: 礦井改擴建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時,井下正常涌水量為20m3/h,最大涌水量為60m3/h,井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采用混凝沉淀、消毒處理工藝。目前,本礦已經安設了礦井水污水處理系統。處理能力為30m3/h,處理后的井下水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處理要求。經處理后的的井下水部分復用于井下消防灑水,其余經場地排水溝,最終排入小河溝。
    生活垃圾:現礦山有專門的生活垃圾池和糞便坑,生活垃圾靠自然腐蝕,糞便經發醇后用于家作物施肥。
    (四)、選(冶)位置及生產工藝流程
    根據iiiii煤礦開發利用方案,本礦主要采用原煤銷售,靠人工手選矸,因此無選(冶)位置及生產工藝流程。
    (五)尾礦庫位置、規模
    根據iiiii煤礦開發利用方案,本礦主要采用原煤銷售,靠人工手選矸,未建尾礦庫。

    第二章 礦山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礦山環境現狀
    (一)、土地、植被資源占用和破壞問題
    iiiii煤礦開發對土地、植被資源占用和破壞問題主要體現在工業場區用地和修建礦山公路用地。礦井工業廣場位于井田范圍內的緩坡上,占用的土地面積為6hm2,礦山占用土地、植被資源類型主要為灌木草叢、荒山和旱地,占用耕地面積小于30%,掘井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渣基本回填,廢棄坑道,基本上沒有破壞土地植被的問題產生。
    礦井周圍無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及重要文化設施,井田范圍內環境質量現狀良好,無大氣污染
    (二)、水資源、水環境變化問題
    區內可采煤層緩傾斜展布于全礦區,在礦區北東緩坡地帶為煤層露頭,礦區北部的河流水和季節性的沖溝水沿途接受河流、泉水、煤窯水及山坡紊流的補給,雨季還有較大面積大氣降水匯入,水量較大,河流水低于礦區開采煤層地表露頭,可采煤層底板有頁巖等相對隔水層,河流水與礦山地下水無水力聯系,因此iiiii煤礦對地下水影響較小,地下水降幅僅與區內降雨補、排有關,地下水最大下降幅度約為1m,基本無影響對象。
    礦區地表有季節性的沖溝水流經含煤地層露頭地帶,與煤層風化、氧化帶直接接觸,可能沿巖層風化裂隙、老窯及原礦井淺部采空區滲入或突入礦井,為礦井開采的直接充水水源。據調查,近幾年來,礦區地表無泉點等水源地,因此,iiiii煤礦開采對地表水漏失影響范圍主要為北西側沖溝季節性水源,其影響程度小,范圍約300m2。該水源主要功能為補給三岔河外,無其它如灌溉、飲用等功能。
    (三)、水土污染及水土流失情況
    礦區水土污染主要為礦坑排水中混合的懸浮物、礦井生產排矸石堆放場地污染。據調查,礦井現安設有礦坑排水處理設備,因此礦山排水對礦區環境污染程度小;礦井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除部分由制磚廠利用外,其余的堆放在專門的排矸場。排矸場面積約為2hm2,堆放場地平緩,該矸石堆放場地原土地類型為一般農用地(旱地),矸石污染土地主要污染物為煤矸石,污染面積比矸石場稍大,約為為2hm2。
    礦區水土流失主要為礦井抽排水導致地表水漏失形成水土流失和礦山工業場區建設導致水土流失。礦區地表水漏失范圍即為水土流失范圍,其流失量與礦井排水和建設規模有關。據不完全統計,礦區土壤流失量小,約2t/a。
    (四)、礦山地質災害
    iiiii煤礦未發現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現有地裂縫地質災害一條。主要分布在礦區沿煤層傾向方向的坡麓一帶,地裂縫走向約為420m,不連續,走向方向為北西—南東向,規模為小型;該地裂縫改變了該區地質環境,導致安樂村部分村寨村民房屋基礎下沉,墻頂、地坪開裂,部分房屋已面危房,致使礦區范圍內的村寨住戶不再適合居住,該區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
    二、礦山環境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礦山開采規模、強度的不斷擴大,不可避免的會擴大對環境影響的地域,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加重已有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預測因礦山采煤活動的加驟引發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日趨嚴重,因礦山排放矸石、廢水等引起的大氣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污染的程度會加重。同時隨著國家出臺相應的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政策,人們對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意識的加強,礦山開發引發地質災害會采以有效措施進行治理,通過排污處理工程和水環境的治理改善礦山水資源環境。礦山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地貌景觀會逐漸得到治理恢復土地使用功能。
    第三章 礦山環境影響評估
    一、評估級別確定
    iiiii煤礦礦山環境影響評估級別的確定是根據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等指標確定評估級別,同時還考慮相鄰礦山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一)、評估范圍
    根據礦區所處地質環境條件,考慮到煤礦開采可能引發和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有四大方面:1、引發和加劇地裂縫、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2、礦業開發對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及地貌景觀的占用和破壞;3、礦業開發對水環境系統的影響及破壞;4、礦山廢水、廢液及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結合礦山儲量核實報告、開發利用方案報告、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開采方案報告綜合分析,iiiii煤礦礦山環境影響評估范圍為:北西側煤層走向方向按礦界外推到溝谷邊緣;西側評估區邊緣按礦界邊界外推至兩條季節性干溝交匯處約250m處;南側及南東側以山脊第一分水嶺為界;東側及北東側以礦界外推至河床邊緣或最底一層煤層(C16)露頭為評估邊界。評估面積1.557Km2。
    (二)、評估級別
    1、評估區重要程度
    通過調查,iiiii煤礦評估區內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區人口<200人;評估區內無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設施;評估區內及評估區外300m遠無各級自然保護區及旅游景區(點);評估區內無重要、較重要水源地;耕地面積占礦山面積的比例<30%。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T223-2007附錄B評估區重要程度劃分標準,iiiii煤礦評估區重要程度為一般區。
    2、礦山建設規模
    iiiii煤礦技改擴能后礦山建設規模為15萬t/a原煤,屬小型煤礦礦井,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T223-2007附錄D煤礦生產建設規模分類標準,iiiii煤礦為小型建設規模礦井。
    3、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
    (1)、地形地貌
    礦區屬于剝蝕中低山地貌類型,地形起伏較大,總體西高東低,地形坡度20—35°,地貌類型單一。
    (2)、iiiii煤礦水文地質條件
    iiiii煤礦水文地質條件較差,地下水類型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二類。地下水補給主要源于大氣降水,礦區地形起伏大,地表逕流強烈,地下水補給方式通過裂隙滲入地下,并通過層間裂隙逕流。礦井達設計生產能力后,井下正常涌水量為20m3/h,最大涌水量為60m3/h,<200 m3/h。
    評估區地下水對煤礦開采的影響較大。開采煤層上覆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T1f)為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富水等級為中等—貧乏。由于含水層與隔水層相互疊置,地下水水力聯系較差,但煤層開采后形成采空塌陷、冒落裂隙等進入礦井,對礦床充水影響較大。
    (3)、地質條件
    經實地調查,iiiii煤礦未發現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現有地裂縫地質災害一條,該區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
    礦區為一單斜構造,局部見小的繞曲現象,斷裂構造不發育,地質構造簡單。
    (4)、工程地質條件
    礦區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礦區內工程地質巖組劃分為軟質巖類工程巖組及松散巖類工程巖組。軟質巖巖體風化后多呈土狀結構,含泥砂重,抗風化能力弱,力學強度較低,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松散巖結構松散,遇水軟化,具壓縮性和可塑性,力學強度低,工程地質性質較差。
    (5)、廢(矸)石、廢渣、廢水污染情況
    iiiii煤礦排出有矸石、廢水,其有害組分較少,含量低;堆矸場穩定,污染水、土環境較輕。
    (6)、礦山原開采規模為3萬t/a,采空面積有5000m2,采空面積較小。
    通過以上各條對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后,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T223-2007附錄C標準,iiiii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評估級別為三級。
    二、礦山環境影響現狀評估
    (一)礦山環境問題分析
    礦山環境問題分析主要從以下四大類著手:礦山地質災害;礦區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礦區水資源破壞;礦區水土環境污染。評估區內各類礦山環境問題分析其存在的礦山環境問題的發育程度、表現特征和成因;分析相鄰礦山礦業活動的相互影響特征與程度。
    1、礦山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表現特征和成因
    通過對iiiii煤礦礦山環境現狀調查,評估區未發現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現有地裂縫地質災害一條。
    DLF1地裂縫:位于iiiii煤礦礦區范圍內(見附圖),成單組出現,裂縫邊緣有小裂縫呈不規則網狀連接或延伸,地裂縫總體走向310°方向,延伸長度約0.4公里,不連續,南東端止于iiiii煤礦北面礦界邊緣,端點地表標高約1860m,北西端位于iiiii煤礦南面礦界邊緣,地表標高為1870m,地裂縫走向方向與煤層走向方向近似一致,地裂縫寬度5 mm—100mm,地裂縫西側高,東側低,上下最大錯距約15 mm—80mm,裂縫內浮土充填,據了解,地裂縫最早發現于2003年,裂縫開裂后最大可見深度為0.5m,地裂縫變形方式表現為拉裂,且有加大延伸趨勢。根據調查,地裂縫形成原因為采空區塌陷。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與區劃基本要求》,地裂縫規模分級標準,屬于小型規模。該地裂縫主要承災對象為安樂村村寨,危及村民房屋,導致村民房屋開裂,基礎下沉,對應的該區現狀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2、礦區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程度
    iiiii煤礦礦區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主要是礦區工業場地,場地現分布有堆煤場、矸石轉運場、職工居住房、器材庫、坑木加工房、礦燈房等。占用的土地面積為6ha(約4000m2),占礦山面積的0.6%,影響程度小,iiiii煤礦礦區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現狀環境問題不嚴重。
    3、礦區水資源破壞環境問題方面的發育程度、表現特征和成因
    iiiii煤礦礦區內北部有一條沖溝,屬季節性沖溝,北東部外側有一條河流,最低侵蝕面位于可采煤層的露頭底板以下,河流與可采煤層有頁巖等隔水層阻隔,礦井水與河流無水力聯系。礦井有少量排水,主要為老窯水和大氣降雨侵蝕。礦井水主要有害物質為粉塵浮懸物,對水資源有一定污染,污染小,礦區水資源破壞環境問題一般。
    4、礦區水土環境污染問題方面的發育程度、表現特征和成因
    礦區水土污染主要為礦坑排水中混合的懸浮物、礦井生產排矸石堆放場地污染。礦井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除部分由制磚廠利用外,其余的堆放在專門的排矸場。排矸場面積約為2hm2,堆放場地平緩,該矸石堆放場地原土地類型為一般農用地(旱地),矸石污染土地主要污染物為煤矸石,污染面積比矸石場稍大,約為為2hm2,礦區水土環境污染問題環境問題一般。
    通過以上分析,iiiii煤礦現狀環境問題不嚴重。
    (二)礦山環境問題影響評估
    通過現狀調查,iiiii煤礦現有礦山環境問題有地裂縫地質災害,其位置分布有安樂村村寨,危及村民房屋,導致村民部分房屋開裂,基礎下沉,該區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
    iiiii煤礦占用或破壞土地資源面積為6ha,對周邊村寨人員、財產等的危害與影響程度小。
    礦區水資源破壞小,對礦區及附近人員、財產、資源及重要建設工程、設施的危害與影響程度小。
    礦區水土污染主要為礦坑排水中混合的懸浮物、礦井生產排矸石堆放場地污染,礦山現正常排水量為15m3/d;排矸場場地平緩,該矸石堆放場地原土地類型為一般農用地(旱地),矸石污染土地主要污染物為煤矸石,污染面積約為2hm2,礦區水土環境污染對礦區及附近人員、財產、資源及重要建設工程、設施的危害與影響程度一般。
    (三)礦山環境綜合防治工作狀況評估
    iiiii煤礦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礦區居住居民房屋有出現裂縫等損壞現象,但對礦山環境未造成大的影響,目前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部分搬遷工作。
    現狀礦井只有少量排水,且大部分都是滲入地下及小河溝排出,對土地、水體污染不大,開展的防治工作有安設的排污處理系統。。
    (四)礦山環境質量狀況及防治難度
    iiiii煤礦礦區有毫家堡、周家彎子等村寨的居民居住,雖然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但地質災害對居民的生產生活及生命財產影響程度較嚴重;礦區工業場地周圍多為灌溉水田,其次為疏林灌叢草地,這部分土地受礦山環境問題影響的程度較嚴重;礦區內無河流,溝谷小溪大部分具有季節性,地表水漏失現象不嚴重。但在雨季,流經礦區內的溝谷溪流也能通過基巖裂隙和松散巖孔隙滲入礦井,對礦井生產造成危害;現狀礦井污水排放量不大,對周圍水體的污染程度較輕。
    綜上所述,現狀條件下,iiiii煤礦地質災害較發育,采煤過程中排放的污水量不大,對環境未造成嚴重污染,對土地壓占、損毀程度不大,對當地農業生產未造成大的影響,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到礦井設計能力后,隨著煤炭開采工作的深入,出現上述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防治有一定難度。
    三、礦山環境影響預測評估
    (一)礦區礦業開發可能加劇的環境問題預測評估
    1、礦業開發可能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根據煤層走向南—北向,傾向西,傾角7°、厚度(可采煤層總厚度7.57米)、各煤層間距、影響范圍,經計算礦山綜合厚度為7.57m(詳見安全采深計算表)。應用下列公式H=M×k(H:安全采深 m;M:煤層厚度 m;k:安全系數,參照《地方煤礦實用手冊》中表6—33,本礦安全系數宜取100),通過計算確定安全采深為757m。可知,礦山評估范圍均低于安全采深。
    煤層編號 煤層厚度(m) 煤層層間距(m) 系數C值 綜合作用厚度(m)
    C16 0.99 11 1.00 0.99
    C11 3.18 1.00 4.17
    14
    C9 0.85 1.00 5.02
    22
    C8 1.05 1.00 6.07
    28
    C7 1.50 1.00 7.57

    通過現狀評估,評估區發現地裂縫一條,當地下開采形成采空區后,加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2、礦業開發可能加劇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程度預測評估
    iiiii煤礦礦業開發,現已占用和破壞土地植被資源面積約為6ha,主要用途為堆煤場、矸石轉運場、職工居住房、器材庫、坑木加工房、礦燈房等,由于礦山繼續擴大生產規模,預測評估對已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影響程度大,特別是iiiii煤礦排放的矸石就近堆放在儲煤場周圍,未采取有效的防滑、防垮塌的工程措施,恢復土地使用功能難度較大,危害程度大。
    3、污水對環境影響程度預測評估
    現狀條件下,iiiii煤礦污水排放量不大,除部分生活污水外,就是礦井污水。目前在礦井建有一規模不大的污水處理池,主要處理礦井污水。預測評估污水加劇對環境影響程度小,危害程度小。
    (二)可能引發的礦山環境問題危害與影響程度預測評估
    1、地質災害危害程度預測評估
    iiiii煤礦礦區可采煤層上覆巖多為軟弱的泥巖層、粉砂巖構成互層,巖石節理裂隙發育,上覆巖層厚度均小于可采煤層安全開采深度,地下開采形成采空塌陷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陷的可能性大,礦區及可能影響范圍內的村民和工業廣場遭受礦山地下開采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
    2、礦業開發可能引發土地植被等資源的占用或破壞程度影響程度預測評估
    礦井改擴建后,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時,礦井排矸量一年約為0.3萬t/a,到礦山服務期滿時(19年),矸石量約為5.7萬噸。
    因礦區工業場地周圍多為農地,待改擴建后煤礦生產量會隨之加大,矸石量排放量也會相應增加,若矸石繼續堆放在工業場地周圍,不采取措施處理,矸石堆垮塌的可能性大,一旦垮塌,將會壓占、破壞農用地,部分排放到河流中,給礦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
    3、污水影響程度預測評估
    礦井改擴建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井下正常涌水量為15m3/h,最大涌水量為60m3/h,井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生活污水與礦井污水流入附近農田,將會造成農田污染,降低土地質量,影響農業生產,預測評估認為iiiii煤礦礦業開發排放的污水引發的環境問題嚴重性較大,危害程度較大。
    4、礦業開發引發水環境破壞對礦區地質環境問題的預測評估
    礦區地表有季節性的沖溝水流經含煤地層露頭地帶,與煤層風化、氧化帶直接接觸,可能沿巖層風化裂隙、老窯及原礦井淺部采空區滲入或突入礦井,為礦井開采的直接充水水源。隨著開采范圍的擴大,對地表水漏失影響范圍擴大,預測評估礦業開發引發水環境會越來越嚴重,危害程度大。
    (三)礦山環境質量、影響程度及防治難度預測
    1、因可采煤層上覆巖多為軟弱的泥巖、粉砂巖,且均小于可采煤層安全開采深度。隨著地下開采形成采空區面積、范圍的增加,引發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的可能性不斷加大,礦山生態環境質量會隨之下降,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大,造成的危害程度大,防治難度較大;
    2、矸石堆場面積不斷增大,壓占土地面積增加,矸石堆垮塌造成的生態安全問題增多,矸石周圍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對周圍農業環境的危害程度較大,防治難度較大。
    3、污水對周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增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增加,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危害程度較大,防治難度較大。
    4、隨著開采范圍的擴大,對地表水漏失影響范圍擴大,預測評估礦業開發引發水環境會越來越嚴重,危害程度較大,防治難度較大。
    四、礦山環境影響綜合評估
    1、iiiii煤礦是技改擴能煤礦,擴建后年產原煤15萬t/a的小型礦山,采礦方式為井下開采,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礦區工業場地對土地(耕地、疏林灌叢草地)的壓占、部分污水對水體、附近土地的輕度污染。
    2、通過礦山環境影響預測評估,隨著礦業活動強烈,地下開采形成采空區的面積和范圍會不斷擴大。因可采煤層上覆巖層厚度均小于可采煤層安全深度,采空區引發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礦區及可能影響范圍內的村民和工業場地受危害的程度較嚴重,防治難度較大。
    3、排矸堆場隨著煤礦開采量的增多、排矸量的增多占用面積會不斷擴大,若不在非耕地區進行定點、安全排放,并采取工程保護措施,一旦矸石堆垮塌,將會對矸石堆周圍農田及礦山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危害程度較大,但可通過工程措施進行防治,防治難度較大。
    4、礦井污水及生活污水也會隨著礦井開采工作延續和加大,排放量會不斷增多。因工業場地周圍是耕地,污水若不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將會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程度較大,但可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進行防治,防治難度小。
    小結:
    通過對iiiii煤礦礦山環境影響的綜合評估,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T223-2007)表E.1《礦山環境影響程度分級表》和表E.2《礦山地質危害程度分級表》依據,iiiii煤礦礦業活動引發和加劇的地質災害影響對象一般村莊、分散居民區、一般交通線和工程設施,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嚴重,影響程度較嚴重;iiiii煤礦礦業活動影響的土地資源類型為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對礦山環境的影響程度為較嚴重,防治難度較大;iiiii煤礦礦業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是小范圍地表水漏失,對地下水位下降影響小,影響程度為較嚴重,防治難度較大;iiiii煤礦礦業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為污水對水體、附近土地,其影響程度輕度,防治難度小。綜合評估認為,iiiii煤礦礦山環境影響程度為較嚴重級別。
    第四章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原則、目標和任務
    一、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的原則。以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礦業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誰破壞,誰治理原則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明確采礦權人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義務和責任。
    (三)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原則
    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原則:環境保護與開采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根據礦業活動所危害的對象,程度與治理難度進行分區,分段治理。
    二、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目標
    (一)總體目標
    根據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各項法律法規,以及相關部門對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相關要求,建立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管理機制,規范礦業活動,促進礦山生態環境與礦業活動協調發展;制定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確保礦山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
    (二)階段目標
    1、建設期及運行期目標
    建立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管理及執行機構,促進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進行;制定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矸石安全排放方案、污水處理方案、土地復墾與植被恢復方案等);根據任務安排,按計劃、分步驟進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保護及治理效果應達到所制定方案的目標要求。
    2、閉礦后目標
    恢復礦區植被;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消除;對所占用的耕地進行復墾和恢復土地使用功能;排矸堆場地不存在安全隱患;礦井污水及生活污水均達標排放;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全部實施完成并達到預期標準。
    三、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任務
    (一)制定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環境保護與綜合防治方案
    1、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設立禁采區禁采,確保采區地上部分工業場地及居住居民的財產及生命安全。
    2、對礦區內和影響范圍內的分散居民住戶進行搬遷避讓,防止因采空區塌陷危害人、財、物安全。
    3、選擇恰當地段(荒地溝谷)作為排矸棄渣場,避免雨季造成棄渣場滑坡或引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4、礦山開采時,嚴格按有關規程、規范執行,避免引發地質災害。
    5、礦山開采引發地表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后,必須實施監測和及時有效的回填工程等土地復墾措施。
    (二)制定土地復墾及植被恢復方案
    1、土地復墾方案
    工業場地清理、平整、覆土;復墾為耕地的平整土地實施土壤改良;在邊坡、矸石堆場地修擋土墻及排水溝;在復墾為耕地的場地周圍修蓄水池。
    2、植被恢復方案
    工業場地綠化;復墾為林草地的場地種植適生植被。
    (三)制定污水防治方案
    在工業場地建污水處理池,對生活污水、礦井污水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

    第五章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總體布局

    一、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分區
    (一)礦山環境保護區
    1、重點保護區
    iiiii煤礦重點保護區主要是工業場地和iiiii村民居住區永久性禁采區。工業場地禁采區面積約4hm2,iiiii村民居住區禁采區面積約12hm2。
    2、次重點保護區(Ⅰ區)
    次重點保護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這一區域內因地下采煤形成采空區后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這一區域面積約89.78hm2。
    3、一般保護區
    一般保護區是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區),這一區域地下無可采煤層,而且相鄰采煤活動對這些地段影響小,受礦山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這一區域面積約35.26hm2。
    詳見附圖2
    (二)綜合治理區
    綜合治理區集中分布在重點保護區的工業場地區和iiiii村民居住區、次重點保護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
    1、近期綜合治理區(建設期)
    近期綜合治理區主要是重點保護區工業場地和iiiii村永久性禁采區。
    2、中期綜合治理區
    中期綜合治理區主要是次重點保護區,治理目標是監測和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3、遠期綜合治理區(閉礦后)
    遠期綜合治理區主要是閉礦后的工業場地區,治理目標是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
    二、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部署
    (一)重點保護區綜合治理工作布置
    重點保護區綜合治理工作包括建設期和閉礦后的綜合治理工作。
    建設期主要工作是: 1、通過地下煤層禁采,預防地表塌陷和地裂縫。2、在工業場地南部建排矸場,并修擋土墻和排水溝。3、在工業場地東部修污水處理池。4、在工業場地生產生活區進行場區綠化。
    閉礦后主要工作是:1、廢棄礦井回填封閉,風井回填后平整覆土作耕地利用。2、工業場地構、建筑物拆除,場地土地清理、疏松、平整,儲煤場、辦公用房等處于平緩地塊的平整土地覆土、種植綠肥改良土壤后,作耕地利用;其它場地作林草用地,改善礦山環境。3、在整理后的工業場地西部修蓄水池,作為復墾后耕地的灌溉水源。4.在復墾后耕地區修排水溝,防止復墾后的耕地發生洪澇災害;修耕作道,建設基本農田。5、在復墾為林草地的地塊種植經濟林,恢復礦區自然景觀,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二)次重點保護區綜合治理工作布置
    次重點保護區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是:隨時監測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對出現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地塊進行及時回填,防止災害危害程度的加深和擴大。
    (三)一般保護區綜合治理工作布置
    一般保護區地下無可采煤層,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因不采煤,礦業活動對區內的生態環境不會造成破壞,故不進行環境治理。
    表5-1 礦山綜合治理工作進度表
    治理期
    項目 近期
    2008年~2009年 中期
    2010年~2016年 遠期
    2017年~2027年
    地質災害防治
    修排矸場擋土墻
    修排矸場排水溝
    修污水處理池
    工業場區綠化
    土地復墾
    環境監測
    植被恢復

    三、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技術方法
    堅持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原則,即礦山環境保護與煤礦開采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原則,根據礦山環境評估結果,針對礦山環境影響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預防措施、工程技術措施、生物化學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的綜合治理技術
    1、對礦區生產生活污水采取監測、沉淀、處理后復用于井下降塵、消防或達標排放。
    2、排矸堆場上方修建截水溝,兩側修建排水溝,引流坡面匯水,避免山水對矸石進行沖刷。
    3、在禁采區設立安全煤柱;地下開采嚴格按相應的規章、規范、技術要求進行。
    4、采取灑水防塵措施降低煤炭儲、裝運及原煤篩選加工過程產生的粉塵。
    5、礦區工業場地綠化,凈化空氣、水體、防塵、減少噪聲和美化環境。綠化范圍主要是場地前區、生產生活區。
    6、對于地下坑洞已廢棄的采空區出現地表沉降、地裂縫時,采取地下回填廢渣,地面裂縫灌注尾礦砂漿,加快充填廢渣固化的方式來減緩地面沉降速度方法治理。
    7、地下坑道尚在使用,地面出現地裂縫或沉降跡象時,應對地裂縫采取灌漿、密實措施,在地下坑道采取防塌措施;
    8、地下坑洞已廢棄,地面形成塌陷,但規模不大時,則采取由地面自外向內將廢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廢矸石充填,粘土覆蓋,快速建立植被,防止矸石氧化、自燃措施治理。
    9、礦山服務期滿后,工業場地進行土地復墾,平緩地段復墾為耕地,斜坡、緩坡地段復墾為林草地。土地復墾工程包括:土地整理、修水利設施、種植適宜植被等。
    第六章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
    一 保護目標、保護措施、資金來源
    (一)保護目標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壓占土地、地面塌陷等地表破壞、破壞植被、水體污染等。
    iiiii煤礦礦山環境保護目標是:重點保護區的工業場地、iiiii村民居住區的土地環境、水環境;次重點區的土地環境。
    (二)保護措施
    “源頭控制、防復結合,預防為主、治理為輔”。
    iiiii煤礦礦山環境的主要保護措施是:預防措施、工程措施、生物化學措施。
    1. 預防措施
    按照“統一規劃、源頭控制、防復結合、實現三大效益統一”的總體原則,根據煤礦建設項目特點及對不同土地類型的影響范圍及程度,提出以下預防與控制措施。
    (1)在煤礦建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施工便道應盡量在征地規劃范圍內,施工便道應沿著主線縱向布置,壩地上的施工便道要充分利用現有鄉村道路及林間便道,新增施工便道要繞開耕地,最大限度保護耕地資源。
    (2)明確施工征地范圍,嚴格控制施工活動,防止對征地范圍以外土地造成干擾、破壞等不利影響。
    (3)對工業場地、村寨所在的區域必須設立禁采區,或對村寨實施搬遷工程,避免工業場地及村寨遭受因采礦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危害,防止土地損毀。
    (4)若需對有村民居住的禁采區壓覆的煤礦開采,必須將所保護的對象搬遷出礦山開采影響區外的安全地帶,并規劃設計土地遭破壞后的復墾工程。
    (5)新增建設項目將產生切方、填方邊坡,建議根據巖土工程勘察結果進行專門的支護工程設計,采取有效的支護工程措施,避免因垮塌、壓占,造成新的土地損毀。
    (6)對礦山環境進行定點、定期監測,一旦發現有地表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出現,及時對這一地段進行回填,防止災害范圍和危害程度的擴大。
    (7)礦山經營者、開拓者、管理者均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礦山環境、不亂占礦區耕地,從源頭控制破壞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行為,并按生態補償政策對已破壞和擬破壞的環境制定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
    2、工程技術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在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工作中運用。
    (1)土地整理工程
    在排矸棄渣場、建污水處理池時挖損邊坡實施砌擋土墻工程,以防矸石、棄渣及邊坡垮塌壓毀周邊土地;閉礦后,對排矸棄渣場地實施壓實、平整、覆土工程;對工業場地實施場地清理、疏松、平整、覆土工程。
    (2)水利、農田基礎設施工程
    在排矸棄渣場地實施攔山溝工程,以防雨水沖刷矸石及棄渣造成滑坡,壓覆、沖毀、侵占附近土地;在擬復墾為耕地的地塊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工程:修蓄水池、耕作道、排水溝,以保證復墾后的耕地達到可耕地水平。
    (3)植被恢復措施
    復墾為林草地的植被恢復措施:種植與區域植被類型一致的防護林、經濟林;林下裸露土地種植適生草種。
    工業場地環境綠化措施:場前區種植常綠樹種、開花灌木等植物進行綠化;生產區種植梧桐、夾竹桃等植物進行綠化;居住區種植適生常綠植物、觀賞花草等植物進行綠化。
    3. 生物化學措施
    生物化學復墾措施是利用生物及化學措施,恢復土壤肥力及有效利用生物生產能力的活動,它是實現破壞地及臨時用地農用土地復墾的關鍵環節。
    (1)植物法:即在復墾區種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植物,提高土壤肥力。這些植物能固氮,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釋放養分,還可以生成腐殖質,對土壤具有膠結和團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形狀。
    (2)微生物法:土壤微生物能快速熟化和改良土壤。這一生物工程可運用于土地復墾,以快速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肥力。
    (3)施肥法:以施用有機肥、綠肥來提高土壤的有機物含量,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4)化學法:根據被破壞土壤的酸堿性,采用石灰等進行中和,改變土壤的酸堿度,提高植物生長能力。
    (三)資金來源
    iiiii煤礦在申辦采礦許可證時,需要與國土資源部門簽訂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責任書,同時繳納相應的治理備用金。備用金實現專項管理,所有權屬采礦權人。
    為保證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有可靠的資金支持,礦山開采企業應將礦山環境保護工作列為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通過追加礦山開采投資的方式籌集礦山保護與綜合治理所需要資金
    二 治理工程方案
    (一)治理工程方案
    1、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包括:1、土地清理、平整、疏松、覆土工程;2、土石方回填工程;3、修耕作道;4、種植綠肥改良土壤工程
    iiiii煤礦的土地整理工程主要布置在重點保護區的工業場地。
    工程量為:1、閉礦后工業場地平整、覆土復墾為耕地的工程量為1550m2,平整為林草地的工程量為1000m2,共計2550m2;2、閉礦后風井回填工程量200m3;3、復墾為耕地的工業場地塊修120m耕作道;4、復墾后的耕地種綠肥,種植面積1500m2。
    投資概算:1、土地清理平整費100平方米585.00元/100m2,2550m2需投入資金約為14917.50元;2、回填工程每100立方米需590.00元/m3,需投入資金1180.00元;3.修耕作道每米35.00元/m,需投入資金2800.00元;4、綠肥種植每100平方米20.00元/100m2,需投入資金300.00元。合計投資19197.50萬元。
    2、擋土墻工程
    擋土墻工程主要布置在排矸場地和建污水處理池時產生的挖方邊坡。排矸場地擋土墻工程量為200m3,污水處理池擋土墻工程量為60m3。合計工程量為260m3。
    投資概算:每100立方米M7.5漿砌石擋土墻需投資22265.40元/100m3,共需投資57890.00元
    3、 水利水保工程
    水利水保工程包括:1.修排水溝;2.修污水處理池;3.修蓄水池。
    iiiii煤礦的水利水保工程主要布置在工業場地。
    工程量:1、在排矸場地修80m長排水溝,在復墾為耕地的工業場地修150m長排水溝,共修230m長排水溝。2、在工業場地東側修1個200m3的污水處理池。3、在復墾為耕地的工業場地西側修1個50m3蓄水池。
    投資概算:1、排水溝每米需150.00元/m,230米需投資34500.00元/m;2、污水處理池需投資500000.00元;3、蓄水池100立方米需5168.70元/100m3,50m3需投資2584.40元。合計投資537084.40元。
    4、綠化工程
    綠化工程主要布置在工業場地的宿舍區、辦公區。
    工程量:1、場前區常綠樹種10株,灌木100株;2、生產區生態防護林260株;3、居住區觀賞植物20叢。
    投資概算:平均每株按20.00元/株計,共需投資7800.00元。
    5. 植被恢復工程
    植被恢復工程主要是在工業場地復墾為林草地的地塊實施。
    工程量:林草地復墾面積1000m2。
    投資概算:每平方米按10.00元/m2計,需投入資金10000.00元。
    6. 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Ⅰ區)治理工程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預測,iiiii煤礦礦區危險性大區占礦區面積的四分之三,扣除永久性禁采區,可能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面積約89.78hm2。
    預計工程量:在89.78hm2的可能塌陷區內,耕地面積20.20hm2,其它土地面積69.58hm2。工程內容包括耕在保護工程,其中土方約20.20萬m3,土地平整20.20hm2;其它土地保護工程約70hm2等。
    預測投資概算:1、土方回填工程按每100立方米1005.02元/100m3計,需2030100.00元;土地平整工程按每公頃26200.00元/hm2計,需529200.00每元;2、其它土地保護工程按每公頃3000.00元/hm2計,需投入208740.00。共需投入2768040.00元。平均每公頃30831.37元/ hm2。
    以上工程項目投資總額為3400011.90元,其中必須投資額631971.90元,出現地質災害需進行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時投資額2768040.00元。
    7. 環境監測工程
    (1)水環境質量監測
    監測項目:pH、SS、S、BOD5、DO、Hg、Ca、Pb、As、Cr+6、Fe、Mn。
    監測范圍:礦井井下水、居住區生活污水至小河溝入水口外斷面及小河溝水位監測。一般要求每年降雨高峰期、枯水期各監測次。
    投資概算:10000.00元
    (2)大氣質量監測
    監測項目:SO2、NO2、TSP
    監測范圍:礦井鍋爐煙囪排煙及居住區、辦公樓、井口等敏感點。監測周期每年分采暖季節和非采暖季節兩期進行。
    投資概算:5000.00元
    (3)環境噪聲監測
    監測內容:噪聲聲壓級。
    監測范圍:對居住區、辦公樓及環境敏感點及生產區設備噪聲進行重點監測。監測周期根據需要進行。
    投資概算:5000.00元
    (4)地質災害監測
    監測內容: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監測范圍: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Ⅰ區),主要是耕地分布區進行定時、定點監測。監測周期與采礦進度同步,一般應每天有專人到礦區進行巡視
    投資概算:50000.00元
    環境監測總投資70000.00元
    (二)治理工程保障措施
    為保證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切實可行,保護礦區生態環境,礦山生產企業實施保證措施主要包括組織管理、技術保障、資金籌集及使用管理三個方面。
    1、組織管理措施
    (1)管理措施
    將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列為管理工作的重點。
    健全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由礦山企業主要負責人負責的制度,建立堅強的礦山環境保護工作領導集體。
    組織管理人員,特別是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的主要管理人員,認真學習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礦業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公文,同時對礦山環境保護工作中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任務進行劃分和界定,并責成各部分制定完成任務的工作計劃
    各部門的工作計劃制定完成,組織部門的員工、生產一線的工人等礦山建設的骨干力量進行培訓學習,針對不同崗位、不同時期的工作目標,制定崗位職責,明確工作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創建工作中突出人的要素,通過對礦山企業人的管理來建設好礦山,走礦山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之路。
    (2)組織措施
    礦山企業確定礦山環境保護工作行政領導機構,礦山環境保護工作行政領導機構要求是企業內獨立的、行政管理能力強的機構,由其對礦山環境保護工作行使行政權利。
    加強職能部門的管理,根據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內容,按照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要求,明確各職能部門在礦山生產過程中的職責和工作指標。
    根據實際需要,設立主管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能部門,對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進行宣傳,對員工培訓、教育、負責具體創建措施的落實工作。
    2、技術保障措施
    (1)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爆破技術人員、環境檢測技術人員和地質災害治理技術人員。通過引進專業對口,適應礦山工作環境的技術人員進行彌補,為礦山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技術人員保證。
    (2)礦山企業生產設備齊全,管理手段完善,礦山企業增置礦山測量設備、礦山環境監測設備等儀器設備,為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提高技術上的物資保證。
    (3)注意技術手段在決策過程中的運用,在礦山建設任務考評工作中采取量化的指標。
    (三)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分析
    項目效益評估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當地社會發展目標為依據,分析評估項目投資引發的各項社會效益與影響,以及當地社區及人民對項目的不同反映,促進項目與當地社區、人民相互適應,共同發展。
    礦區經綜合治理后,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使礦山開采不影響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生命財產,同時生態環境和農田水利設施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
    2、經濟效益分析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是以保證人民生命安全及物質財富不受損害,礦山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治理為目的,以創造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為主的非生產性建設項目。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增加了可利用耕地和林草用地,改善了農業耕作環境、生態環境,可提高區域農業總產值,增加農民人均糧食和純收入。
    3、環境效益分析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對己有的一些環境起到保護的作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新增加了環境資源;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破壞了部分環境資源。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的環境效益,就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所凈增加的環境資源的價值部分。
    隨著礦區治理工程的完成,自然生態環境與景觀得到恢復與改善,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產生了明顯的環境效益。
    三 礦山環境監測方案
    (一)監測的任務、范圍、內容
    1、監測任務
    監測任務主要是:1.礦井的定期監測和治理設施運行監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2、范圍和內容
    (1)水環境質量監測
    監測項目:pH、SS、S、BOD5、COD、Hg、Pb、As、Cr+6、Fe、Mn。
    監測范圍:礦井井下水、居住區生活污水至小河溝入水口外斷面及小河溝水位監測。一般要求每年降雨高峰期、枯水期各監測次。
    地表水監測點:工業場區排污口、小河溝交匯處。
    地下水監測點:地下水出口處。
    (2)大氣質量監測
    監測項目:SO2、NO2、TSP
    監測范圍:礦井鍋爐煙囪排煙及居住區、辦公樓、井口等敏感點。監測周期每年分采暖季節和非采暖季節兩期進行。
    (3)環境噪聲監測
    監測內容:噪聲聲壓級。
    監測范圍:對居住區、辦公樓及環境敏感點及生產區設備噪聲進行重點監測。監測周期根據需要進行。
    (4)地質災害監測
    監測內容: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監測范圍: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Ⅰ區),主要是耕地分布區進行定時、定點監測。監測周期與采礦進度同步,一般應每天有專人到礦區進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二)監測站的設置
    成立iiiii煤礦環保監測工作辦公室,由3人專門負責。全礦井環保監測工作可由礦上負責環保的人員協助職能部門共同完成。


    表6-1 iiiii煤礦JC1區綜合治理工程方案表
    工程內容 工程位置 工程量 投資概算 備注
    1.土地整理工程 工業場地
    土地清理、平整、疏松、覆土工程2550m2
    土石方回填工程200m3 ,修耕作道120m
    種植綠肥改良土壤工程1500m2 19197.50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只有在出現地質災害時實施
    2.擋土墻工程
    排矸場地
    工業場地 擋土墻工程量為200m3,
    污水處理池擋土墻工程量為60m3 57890.00

    3.水利水保工程


    排矸場地
    工業場地

    排矸場地修80m長排水溝
    在復墾為耕地的工業場地修150m長排水溝
    在工業場地東側修1個200m3的污水處理池
    在復墾為耕地的工業場地西側修1個50m3蓄水池 537084.40



    4.綠化工程 工業場地 場前區常綠樹種10株,灌木100株
    生產區生態防護林260株,居住區觀賞植物20叢 7800.00

    5.植被恢復工程 工業場地 林草地復墾面積1000m2 10000.00
    6.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 耕地保護工程20.20hm2,其中土方回填20.02萬m3 ,土地平整20.20hm2;其它土地保護工程約70.00hm2 2768040.00*
    7.環境監測工程 70000.00
    合計 3470011.90

    第七章 保護與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建議
    一 可行性分析
    1、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礦山評估重要程度為一般區;礦山設計規模為15萬t/a,屬小型礦山;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分級為中等復雜程度,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分級表》,評估級別為三級。
    2、礦區人居因素為一般區。
    3、iiiii煤礦是改擴建的煤礦,是年產原煤15萬t/a的小型礦山,采礦方式為井下開采,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礦區工業場地對土地(耕地、疏林灌叢草地)的壓占、部分污水對水體、附近土地的輕度污染。
    4、通過礦山環境影響預測評估,隨著礦業活動的深入,地下開采形成采空區的面積和范圍會不斷擴大。因可采煤層(C16、C23、C27)上覆巖層厚度均小于可采煤層安全深度,采空區引發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礦區及可能影響范圍內的村民和工業場地受危害的程度大,防治難度較大。
    5、排矸堆場隨著煤礦開采量的增多、排矸量的增多占用面積會不斷擴大,若不在非耕地區進行定點、安全排放,并采取工程保護措施,一旦矸石堆垮塌,將會對矸石堆周圍農田及礦山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危害程度較大,但可通過工程措施進行防治,防治難度小。
    6、礦井污水及生活污水也會隨著礦井開采工作的深入,排放量會不斷增多。因工業場地周圍是耕地,污水若不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將會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程度較大,但可通過工程和化學措施進行防治,防治難度小。
    通過對iiiii煤礦礦山環境影響的綜合評估,礦業活動對礦山環境的影響程度為較嚴重級別。
    7、礦山切實按開采設計方案開采,開采過程中嚴格按相關開采規范和技術要求進行,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影響。
    8、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3539412.14元,其中必須投入的環境綜合治理資金是716011.34元,出現地質災害后應加強環境治理的投資是2823400.80元。
    二 建議
    1、長期進行環境監測,在施工中應注意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改變對環境、采礦的影響,盡量避免人為災害的發生。
    2、礦井建成投產后,盡快對坑水取樣化驗,以便廢水處理及綜合利用提供可靠數據。
    3、礦井投產后應密切查巡井田及回采影響區地表變化情況,出現不安全因素時及時處理。
    4、對廢水處理前后的pH值應經常取樣化驗,以確保達標排放。
    5、編制應急預案,發生重大事故時立即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附表1-1 投資估算總表
    項目名稱: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項目土地復墾方案 金額單位:元
    序號 工程或費用名稱 預算金額 各項費用占總費用的比例(%)
    必須投資 可能投資 合計
    1 工程施工費 701971.90 2768040.00* 3470011.90 98.04
    2 設備費 0.00 0.00
    3 不可預見費 14039.44 55360.80* 69400.24 1.96
    總 計 716011.34 2823400.80* 3539412.14 -


    附表1-2 工程施工費估算表
    項目名稱: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項目土地復墾方案
    序號 工程或費用名稱 單位 數量 單價(元) 合計(元) 備注
    1 土地整理工程 19197.50 “*”表示可能投資,即出現地質災害需進行環境治理時才投資,否則不用投資
    2 擋土墻工程 100m3 260 22265.40 57890.00
    3 水利工程 537084.40
    4 綠化工程 株 10.00 7800.00
    5 植被恢復工程 m2 1000 10.00 10000.00
    6 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治理工程 hm2 89.78 30831.37 2768040.00*
    7 環境監測工程 70000.00
    合 計 3470011.90


    附表1-3 不可預見費估算表
    項目名稱:ttttt大灣鎮iiiii煤礦土地復墾方案
    序號 費用名稱 工程施工費 設備費 費率 合計
    (1) (2) (3) (4) (5)
    1 不可預見費 701971.90
    2768040.00* 0.00 2.00% 14039.44
    55360.80*
    總 計 4867359.90 - 2.00% 69400.24

    煤礦安全網(http://www.hy77.org)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高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