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田區域水文地質概況(二、西北賦煤區)
作者:佚名
2010-06-05 09:22
來源:不詳
二、西北賦煤區水文地質概況
西北賦煤區包括柴北-祁連、準南和塔北等煤田或含煤區。地勢較高,降水量稀少,大部分地區有黃土覆蓋,黃土滲透性能較差,降水后大部分順溝渠流走,很少能透過黃土層補給基巖。基巖中的含水層絕大部分為碎屑巖,巖層中夾有粘土層或粘土質,含水性微弱,滲透性能較差,含水層對煤層充水較差,對主要開采煤層基本無威脅。根據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華北北緣的大青山和華北西部的卓賀礦區,與西北的水文地質特征基本類似。
柴北-祁連含煤區地面標高為2000~2400m,準南煤田為1038m,華北北緣的大青山則為1250~1500m,桌賀含煤區為1089~1400m。這些地區的多數煤田處于構造抬升隆起區,如內蒙高原、鄂爾多斯臺緣、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隆起帶等。降雨后多以地表逕流方式流走,很難在當地存留。地下水具有上升型水文地質特征。地貌上以構造剝蝕或剝蝕堆積地形為主。地層由巨厚的碎屑巖組成,第四系沉積很薄。由于地殼的穩定上升,地下水循環速度加快,溶濾作用加強。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地下水埋藏漸深,含水層變薄,層次增多且不連續,因而含水層的水量一般偏小。
這四個地區均為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雨量稀少,如柴北--祁連含煤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06.6mm,而蒸發量卻十倍于降雨量,準南降雨量為152.3mm,蒸發量十二倍于降雨量,大青山降雨量322mm,桌賀的降雨量為106.6mm。上述四個地區,由于降雨稀少,具有干旱型的水文地質特征,蒸發和降雨嚴重失調,補給條件貧乏,地面水體少,地表排泄條件好,因此地下水鹽化現象突出,一般形成硫酸鈉鈣型水或氯化鈉型鹽鹵水。 柴北--祁連含煤區是中晚侏羅煤田,巖性以碎屑巖為主,煤田內主要含水層有兩層:⑴,第四系含水層,厚312m,單位涌水量0.534~3.74L/s.m;⑵,窯街組第二巖組(煤2頂板),屬層間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21L/s.m,滲透系數0.0169m/d。
大青山煤田有三個含水層:
⑴,第四系孔隙潛水,單位涌水量0.25L/s.m;
⑵,基巖裂隙承壓水,其中拴馬樁煤系石葉灣組礫巖、砂礫巖單位涌水量0.00233~0.136L/s.m,而石拐煤系召溝組、五當溝組粗砂巖單位涌水量小于0.2L/s.m;
⑶,煤系基底灰巖裂隙水單位涌水量小于0.001L/s.m。
桌賀地區為石炭二疊系煤田,有五個含水層:
⑴,第四系沖積扇潛水,單位涌水量0.94~7.08L/s.m,滲透系數1.51~16.5m/d;
⑵,二疊-三疊系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047~0.10941L/s.m,滲透系數0.00000565~0.119m/d;
(3),石炭-二疊系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1L/s.m,滲透系數小于0.1m/d;
(4),奧陶系巖溶裂隙水,含水層厚約700余m,單位涌水量0.50~5.98L/s.m,滲透系數0.024~2.88m/d,雖然水量巨大,但由于上石炭統本溪組厚度大,約1196~1381m,最薄19.68 m,最厚3168 m,將煤系和奧陶系灰巖水隔絕開來;
(5),太古界千里山群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00157~0.009L/s.m,滲透系數0.002~0.06m/d。
準南煤田為中侏羅世煤田,含水層計有:
⑴,第四系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515~1.95L/s.m,滲透系數4.221~0.29m/d;
⑵,八道灣組砂巖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001~0.0078L/s.m,滲透系數0.55~0.044m/d;
⑶,斷層組,單位涌水量0.067L/s.m,滲透系數0.044~0.98m/d。 本區構造形式多為沉積坳陷,向斜或盆緣單斜。中新生代坳陷盆地中的地下水形成封閉式獨立的水文地質循環系統,盆地內沉積有厚度較大的第三系、白堊系、侏羅系碎屑巖,其上覆蓋有厚度較大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周邊往往有基巖出露。封閉型水文地質特征表現為地下水內循環作用突出,地下水形成的補逕排均發生在盆地邊緣至中心的地層中,大氣降水為盆地的主要補給來源,垂直蒸發為盆地的主要排泄方式。小型盆地內按區域地下水循環方式進行系統內循環。 關鍵詞:水文地質煤田中國
西北賦煤區包括柴北-祁連、準南和塔北等煤田或含煤區。地勢較高,降水量稀少,大部分地區有黃土覆蓋,黃土滲透性能較差,降水后大部分順溝渠流走,很少能透過黃土層補給基巖。基巖中的含水層絕大部分為碎屑巖,巖層中夾有粘土層或粘土質,含水性微弱,滲透性能較差,含水層對煤層充水較差,對主要開采煤層基本無威脅。根據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華北北緣的大青山和華北西部的卓賀礦區,與西北的水文地質特征基本類似。
柴北-祁連含煤區地面標高為2000~2400m,準南煤田為1038m,華北北緣的大青山則為1250~1500m,桌賀含煤區為1089~1400m。這些地區的多數煤田處于構造抬升隆起區,如內蒙高原、鄂爾多斯臺緣、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隆起帶等。降雨后多以地表逕流方式流走,很難在當地存留。地下水具有上升型水文地質特征。地貌上以構造剝蝕或剝蝕堆積地形為主。地層由巨厚的碎屑巖組成,第四系沉積很薄。由于地殼的穩定上升,地下水循環速度加快,溶濾作用加強。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地下水埋藏漸深,含水層變薄,層次增多且不連續,因而含水層的水量一般偏小。
這四個地區均為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雨量稀少,如柴北--祁連含煤區年平均降雨量為106.6mm,而蒸發量卻十倍于降雨量,準南降雨量為152.3mm,蒸發量十二倍于降雨量,大青山降雨量322mm,桌賀的降雨量為106.6mm。上述四個地區,由于降雨稀少,具有干旱型的水文地質特征,蒸發和降雨嚴重失調,補給條件貧乏,地面水體少,地表排泄條件好,因此地下水鹽化現象突出,一般形成硫酸鈉鈣型水或氯化鈉型鹽鹵水。 柴北--祁連含煤區是中晚侏羅煤田,巖性以碎屑巖為主,煤田內主要含水層有兩層:⑴,第四系含水層,厚312m,單位涌水量0.534~3.74L/s.m;⑵,窯街組第二巖組(煤2頂板),屬層間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21L/s.m,滲透系數0.0169m/d。
大青山煤田有三個含水層:
⑴,第四系孔隙潛水,單位涌水量0.25L/s.m;
⑵,基巖裂隙承壓水,其中拴馬樁煤系石葉灣組礫巖、砂礫巖單位涌水量0.00233~0.136L/s.m,而石拐煤系召溝組、五當溝組粗砂巖單位涌水量小于0.2L/s.m;
⑶,煤系基底灰巖裂隙水單位涌水量小于0.001L/s.m。
桌賀地區為石炭二疊系煤田,有五個含水層:
⑴,第四系沖積扇潛水,單位涌水量0.94~7.08L/s.m,滲透系數1.51~16.5m/d;
⑵,二疊-三疊系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047~0.10941L/s.m,滲透系數0.00000565~0.119m/d;
(3),石炭-二疊系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1L/s.m,滲透系數小于0.1m/d;
(4),奧陶系巖溶裂隙水,含水層厚約700余m,單位涌水量0.50~5.98L/s.m,滲透系數0.024~2.88m/d,雖然水量巨大,但由于上石炭統本溪組厚度大,約1196~1381m,最薄19.68 m,最厚3168 m,將煤系和奧陶系灰巖水隔絕開來;
(5),太古界千里山群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00157~0.009L/s.m,滲透系數0.002~0.06m/d。
準南煤田為中侏羅世煤田,含水層計有:
⑴,第四系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515~1.95L/s.m,滲透系數4.221~0.29m/d;
⑵,八道灣組砂巖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001~0.0078L/s.m,滲透系數0.55~0.044m/d;
⑶,斷層組,單位涌水量0.067L/s.m,滲透系數0.044~0.98m/d。 本區構造形式多為沉積坳陷,向斜或盆緣單斜。中新生代坳陷盆地中的地下水形成封閉式獨立的水文地質循環系統,盆地內沉積有厚度較大的第三系、白堊系、侏羅系碎屑巖,其上覆蓋有厚度較大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周邊往往有基巖出露。封閉型水文地質特征表現為地下水內循環作用突出,地下水形成的補逕排均發生在盆地邊緣至中心的地層中,大氣降水為盆地的主要補給來源,垂直蒸發為盆地的主要排泄方式。小型盆地內按區域地下水循環方式進行系統內循環。 關鍵詞:水文地質煤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