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礦井缺氧窒息死亡事故的分析

    作者:安全管理網 2008-05-13 00:00 來源:安全管理網

    礦井經常發生的事故中,誤入不通風區域造成死亡的占很大比例,特別是缺氧窒息尤為嚴重。

    人的生命活動一刻也離不開氧氣,每人每分鐘需要1 ~ 3L。如果空氣中氧含量降低至17%時,工作起來呼吸感到困難,心跳加快,呼吸深度增加,并引起喘息,氧氣降至8% ~ 10%時,幾分鐘就死亡。可見氧氣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煤礦安全規程》中規定:采掘工作面的進風流中,按體積計算,氧氣不得低于20%。在正常生產中,人們只重視了瓦斯多少,二氧化碳多少,一氧化碳多少,有無硫化氫氣體,而往往對氧氣的含量多少不是很重視。《煤礦安全規程》中規定:礦長、總工程師、技術員及區隊長、班長下井時,應攜帶便攜式瓦斯氧氣檢測儀器,對井下停風地點進行氧氣檢驗。可是在實際工作中執行得并不好。所以有關領導對此應高度重視。

    1 形成缺氧區的主要原因

    礦井生產過程中,由于采掘、地質構造和停風、停電等原因,或少數長期不通風的巷道都會造成缺氧地帶。目前,瓦檢員一般只進行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檢查,而對氧氣的含量一般不進行檢查,也不過問,盡管煤礦井下缺氧窒息死亡事故時有發生,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對其危險程度仍認識不足。

    為什么在礦井生產中會形成缺氧地帶呢?煤采出后,產生了采空區,并且采后被封閉,采室區內存儲的有限氧氣很快因煤和其它有機物質氧化而消耗,因而形成了缺氧區。若采用抽出式通風,采空區內壓力大于通風巷道中的壓力,此時采空區就往外排放氣體,在采空區密閉外及周圍由于氣體的溢出就形成缺氧區。此外,不通風的獨頭巷道也是缺氧區。

    2 煤礦井下缺氧窒息死亡原因分析

    近年來雖然煤礦安全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改善,井下安裝了各種監測系統,使重大瓦斯事故有所減少,但缺氧窒息事故仍未杜絕,下面就白洞礦幾起缺氧窒息事故分析如下。

    2.1 事故發生地點

    (1)1982年在14<sup>#</sup>層西404盤區5410巷,一名采煤工人進入棚欄內大便窒息死亡。

    (2)1987年12<sup>#</sup>層西404盤區8412刀柱工作面,一名工人進入采空區取木料窒息死亡。

    (3)1988年14<sup>#</sup>層東404盤區5413巷,通風區小組長進入棚欄查看密閉工程質量窒息死亡。

    2.2 事故分析

    從發生缺氧窒息事故的現場來看,這些盲巷及采空區設置棚欄,但工人,甚至某些管理人員對柵欄內巷道潛在危險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有意無意進入危險區,因缺氧窒息死亡。上述3起事故遇難人員:一名是采煤老工人,另一名是采煤小組長,第三名是通風小組長,并且都有一定的井下工作經驗,本不該發生的事,卻發生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1)思想上喪失警惕,麻痹大意。作為通風小組長,對盲巷內積存有毒有害氣體,存在潛在危險并非不了解,但憑自己的所謂經驗,以為盲巷內熏不倒人,以往也曾進入過棚欄并未出事,因工作需要或別的原因,未經任何檢查,便進入棚欄,結果發生了死亡事故。

    (2)缺乏常識,業務知識不強。缺氧窒息遇難人員,往往是那些業務知識不強,出入獨頭巷道隨隨便便,習以為常。特別是刀柱工作面當一倉采完移至另一倉后,該工作面的風流已不再進入前一倉,隨著時間的推移,采空區內的氧氣含量逐漸減少,其它有害氣體隨之增加,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缺氧空間,盡管對該空間已設置柵欄進行管理,但一些工人缺乏安全意識,對進入柵欄視為常事,平時又有違章作業的壞習慣,因此,最終發生死亡事故是必然的。

    (3)管理上有漏洞,通風設施存在隱患。停工或報廢的獨頭盲巷未能及時建造臨時密閉,建造的密閉質量達不到要求,也是發生窒息事故的重要原因。(郭林祥 郭興明)

    煤礦安全網(http://www.hy77.org)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高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