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水災防治及水體下安全采煤
一、地下水的基本知識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環
自然界中的水:
1、大氣水:水蒸氣、云、霧、雨、雪和冰雹;
2、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冰雪;
3、地下水:保存在地下巖石的空隙、裂隙及巖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陽輻射熱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地循環著。從海洋、河流、湖泊的表面,巖石的表面及植物的葉面上蒸發,變成水汽上升至大氣圈中。在高空凝結,形成不同形式的降水而降落到地面。降落下來的水一部分就地蒸發,一部分通過地表和地下徑流的形式回歸到海洋、河流、湖泊中。
(二)巖石的空隙性和透水性
1、巖石的空隙性
(1)孔隙:巖石顆粒之間存在的空隙。孔隙以孔隙度(n)表示。
顆粒大小均勻,孔隙度大;大顆粒之間空隙充填有較小顆粒,孔隙度小。沉積巖孔隙度一般為10%,礫巖和充填膠結差的砂巖可達20%30%或更大。
(2)裂隙:堅硬巖石受地殼運動作用,產生各式各樣的裂縫,稱為裂隙。
(3)巖溶:地下水溶蝕了某些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石膏、巖鹽)后,在巖石中形成了洞穴,稱為巖溶溶洞。
2、巖石的透水性
巖石能使水透過本身的性能,稱透水性。根據巖石透水性的大小,巖石可分為透水巖石和不透水巖石。
砂、礫石、礫巖以及裂隙與巖溶比較發育的巖石(砂巖、石灰巖)為透水性巖石;粘土及裂隙不發育的巖石(如頁巖)為不透水巖石。
巖石的透水性是相對的。在普通壓力下為不透水巖石,在高壓力下可能是透水性巖石。
介于透水與不透水之間的巖石為半透水性巖石,如亞粘土和亞砂土等。
巖石透水性的大小,用滲透系數 表示。(見圖1)
滲透系數是水力坡度為1時的滲透速度。測得太原組石灰巖含水層滲透系數平均為4.792×10-6m/s(0.414m/d);本溪組石灰巖含水層滲透系數平均為1.446×10-6m/s(0.125m/d)。
3、透水層與不透水層;含水層與隔水層
能夠透水或透水性強的巖石,稱為透水層,如石灰巖,白云巖,空隙度大的礫巖和砂巖。充滿了地下水的透水層,稱為含水層。
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差的巖石,稱為不透水層或隔水層,如粘土,頁巖,裂隙少的巖漿巖。
根據滲透系數K(m/d)的大小,巖石透水性可分為五級:1、極強透水性巖石(K>10);2強透水性巖石(K=10-1);3、中等透水性巖石(K=1-0.01);4、弱透水性巖石(K=0.01-0.001);5、極弱透水性或不透水性巖石(K<0.001).
幾種巖石的滲透系數見表1。
表1 幾種巖石的滲透系數
(三)地下水分類及其特征
1、潛水與承壓水
潛水:地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是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潛水水面至地表有一定距離。潛水由高位向低位流動,又稱無壓水。(見圖2)
承壓水:承壓水是充滿于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重力水,又稱為自流水。承壓水形成條件是向斜構造和單斜構造:Ⅰ區為補水區,位置較高,接受大氣降水或地表水的補給,滲入地下沿含水層流動,;Ⅲ區為排泄區,位置較低,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補水區與排泄區之間的Ⅱ區,充滿具有靜壓力的地下水,就是承壓水。由于充滿于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地下水具有壓力,鉆孔通過隔水層后,地下水便涌入孔內,不斷上升,有可能噴出至地表。(見圖3)
2、降壓漏斗的概念(見圖4)
在潛水(或承壓水)井中抽水,水位下降,程漏斗形,直到形成穩定的降壓漏斗為止。
潛水井涌水量(即井的排水量)計算公式為:
(四)地下水的化學成分
自然界有許多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都溶于水,因此地下水不是化學純水,而是復雜的溶液。已發現有幾十種元素。
離子狀態:陰離子Cl-、SO4--、HCO3-
陽離子Na+、K+、Ca++、Mg++
化合物狀態:Fe2O3、Al2O3 等
氣體狀態: N2、O2、CO2、CH4、H2S等
反映地下水化學性質常用指標有以下幾個:
1、 水的總礦化度(礦化度)
單位體積水中所含的離子、分子和各種化合物的總量稱為水的總礦化度,以克/升來表示。它表明水中含鹽分的多少。礦化度高,說明地下水的循環條件差;礦化度低,說明地下水的循環條件好。按總礦化度大小,可將地下水分為以下幾類:(見表2)
2、 氫離子濃度(pH值)
pH值是水中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值:
pH=-lg H+
當 pH=7時,說明水為中性; pH7時,說明水呈酸性反應;
當 pH>7時,說明水呈堿性反應。根據pH,可將地下水分為五類:
(見表3)
3、 水的硬度
地下水的硬度大小取決于Ca++ 和Mg++ 的含量。硬度又有:總硬度(Ca++ 、 Mg++的總含量)、暫時硬度(沸騰后 Ca++ 、 Mg++ 沉淀量)和永久硬度(沸騰后 Ca++ 、 Mg++ 不沉淀量)。根據總硬度,可將地下水分為五類:極軟水、軟水、弱硬水、硬水和極硬水。
二、礦井涌(突)水條件分析
(一)礦井涌水來源與通道
1、天然水源與通道
(1)水源:
a.大氣降水;
b.地表水:河流、湖泊、洼地積水等;
c.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斷層破碎帶水,巖溶水,潛水,自流水(承壓水)。
(2)通道:
a.巖溶陷落柱;
b.斷層帶、裂隙;
c.隱伏露頭、天窗:隱伏在第四系含水砂層之下的基巖風化帶為隱伏露頭;第四系含水砂層之下往往有粘土質隔水層,粘土質隔水層的尖滅或缺失稱天窗。
d.地震裂隙。
2、人為水源與通道水源
(1)水源:
a.襲奪水源:由于疏干降壓形成降壓漏斗,獲得新的補給水源,稱襲奪水源;
b.老窯水。
(2)通道:
a.頂板垮落帶、導水斷裂帶;
b.開采引起的底板破壞帶;
c.巖溶地面塌陷:由于抽水試驗和疏干開采,形成的巖溶地面塌陷;
d.封堵質量不佳的鉆孔。.
(二)影響礦井涌水的因素
1、地質因素:
(1)地面因素:地面河流,洼地,降水,地形;
(2)巖石性質:透水性(滲透系數);
(3)地質構造:
斷層:斷層是否與地表水及含水層連通;斷層破碎帶往往本身含水;若斷層破碎帶被粘土質巖石充填、膠結,具有隔水作用。
褶曲:采掘工作面處于向斜軸處,涌水量就會增大。
2、人為因素:
(1)開采活動;
(2)廢棄的勘探鉆孔,封堵質量不佳;
(3)開采面積和礦井長期排水影響:
以靜儲量水為主:初期,涌水量隨開采面積增大而增加;以后會逐漸減小。以動儲量水為主:涌水量穩定。
(三)礦井充水程度
1、根據含水系數
含水系數 KB = Q∕P
Q―礦井中排出的水量(m³);
P―同一時期煤炭采出量(T)
(1)涌水量小的礦井:KB< 2
(2)涌水量中等的礦井:KB = 2-5
(3)涌水量大的礦井:KB = 5-10
(4)涌水量特的礦井:KB>10
2、根據涌水量
(1)涌水量小的礦井:Q< 100 m³/h
(2)涌水量中等的礦井:Q = 100-500 m³/h
(3)涌水量大的礦井:Q = 500-1000 m³/h
(4)涌水量特的礦井:Q> 1000 m³/h
三、礦井突水預兆與突水量估算
(一)礦井突水預兆
1、一般預兆
(1)煤層變濕、松軟,煤幫滴水,頂板淋水;
(2)工作面氣溫降低,霧化,有硫化氫味;
(3)聽到水的“嘶嘶”聲;
(4)礦壓增大:冒頂,片幫,底鼓。
2、工作面底板突水預兆
(1)底鼓,有時可達500mm以上;
(2)底板裂縫;
(3)沿裂縫或煤幫滲水;
(4)底板破裂,并噴出高壓水,“嘶嘶”聲;
(5)底板產生“底爆”,巨響,大量涌水。
3、松散含水層突水預兆
(1)突水部位發潮,滴水;
(2)發生局部冒頂,水量突增,有流砂;
(3)頂板發生潰水、潰砂,地表塌陷。
(二)礦井突水量的估算
1、采用現場實際測量方法
(1)浮標法(突水初期)
(2)水泵標定法(突水時)
(3)容積法
突水后,如將平巷淹沒,水位升老窯區,則涌水量可用下式計算:
Q = KSHM/(t·cosa) m3/min
K:采空區的淹沒系數,(見表5)
S:求積儀在平面圖上量得的淹沒面積,m2;
H:水位上漲的高度,m;
M:實際采高,m;
a:巖層傾角,(°)
t:水位上升所用時間,min
2、突水總量的計算
(1)算術迭加法
(2)曲線求積儀法(略)
3、淹沒時間的預計
四、礦井涌(突)水的防治方法
(一)地表水防治
1、河流改道;
2、鋪設不透水的人工河床;
3、修筑排(截)水溝;
4、堵漏。
(二)老窯水的防治
1、探:老窯的位置、范圍、形狀、水量;
2、隔:老窯水與地表水的隔離;老窯水與礦井水的隔離;
3、放:利用鉆孔將老窯水放入礦井,增大礦井涌水量,必要時設水閘門(墻)。
(三)疏干降壓
在鉆孔(地面、地下巷道)內安裝排水設備(如深井水泵),
從鉆孔內將水排至地面或地下巷道,以達到疏干或降低水位的目的。
1、疏干程序
(1)疏干勘探:查明疏干地區的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補給及運動規律,補水邊界、隔水邊界,地下水涌水量,疏干含水層與地表水或其他含水層聯系,含水層特征,疏干水量等);
(2)疏干方案:地面疏干,井下疏干,疏干鉆孔布置;
(3)試驗性疏干:6-12個月,了解疏干效果,調整疏干方案;
(4)經常性疏干:
隨礦井開采范圍擴大,對疏干工程進行調整、補充;觀測疏干孔的水量和水位;編制疏干水量、水位動態變化曲線圖以及疏干降低漏斗平面圖;水質分析。
2、疏干方式
(1)地表疏干
用于預先疏干階段,在煤層淺部及露天礦中采用。具有建設速度快、投資經營費用低、安全可靠等優點,但隨深部增大,費用增加。
(2)地下疏干
采用疏干巷道和鉆孔進行疏干,用于礦井較深部的疏干。
(3)聯合疏干
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水文地質條件逐向惡化的老礦井,從經濟安全方面考慮,采用井上、下聯合疏干。
(四)注漿堵水
1、意義:將制成的漿液壓入地層空隙,使其擴散凝固、硬化后,起到堵、攔補給水源或加固作用。
2、注漿堵水的應用
(1)井筒地面預注漿:對要穿過含水層的井筒預先注漿,保證施工安全,減少涌水量;
(2)石門預注漿:對要穿過含水層或斷層破碎帶的石門,預先注漿,保證施工安全,減少涌水量;
(3)對有強補給水源的突水點注漿堵水,治水復礦;
(4)與疏放水結合,對查明的進水邊界或通道,進行帷幕截源注漿,減少礦井涌水量;
(5)有煤層底板突水危險的礦井,對強含水層頂面或夾存于其頂板隔水層內的弱含水層進行加固注漿;
(6)其他:鉆孔、陷落柱注漿。
3、注漿材料
(1)水泥:水泥+速凝劑(緩凝劑)、速凝早強劑+惰性材料(砂、礫石、粘土、礦碴);
(2)水泥——水玻璃:分別配制,同時注入。水玻璃凝固時間短,提高可灌性;
(3)化學漿液,水玻璃類,樹脂等。性能好,成本高。
4、注漿工藝
(1)注漿鉆孔:鉆孔數目,深度,鉆孔排列,鉆孔方法;
(2)注漿設備:注漿泵,攪拌機,混合器;
(3)注漿參數:擴散半徑,注漿壓力,漿液濃度,漿液注入量,注漿效果。
5、注漿堵水的主要技術問題
(1)圈定突水點、找到補給水源通道。
(2)注漿時要準確地命中出水點。
(3)動水注漿要防止漿液的流失:先下骨料,然后再注漿封堵。
(4)保證注漿堵水有足夠的范圍和強度。
五、水體下安全采煤
(一)水體下采煤的意義及特點
水體下:地表水體、含水砂層水體、基巖水體。要防止上覆水體中的水或泥砂潰入井下,防止因涌水量增大而過分增加排水費用。
(二)影響水體下采煤的因素
1、水體類型
水體類型包括:單純地表水,單純松散層水,單純基巖水,地表水加松散層水,松散層水加基巖水,地表水加基巖水,地表水、松散層水加基巖水。
水體與煤層之間關系:水體與煤層之間有隔水層;水體與煤層之間直接接觸。
2、上覆巖層類型:含水層(透水層),隔水層。
3、地層構造:(見圖5)
(1)單一結構:水體集中、水量大、滲水性強;
(2)復合結構:含水層與隔水層在垂直方向互相間隔,水體分散;
(3)封閉或半封閉結構:含水層與隔水層在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互相間隔,形成封閉、半封閉儲水條件;
(4)覆蓋結構:隔水層與煤系地層不整合,地表水和地下水被隔水層隔阻。
(三)上覆巖層破壞規律
1、三帶:垮落帶,導水斷裂帶,彎曲帶;
2、垮落帶、導水斷裂帶的形態:馬鞍形(緩),拋物線形(傾),斷裂帶向上發展、垮落帶超出采空區的邊界(急);(見圖6)
3、垮落帶、導水斷裂帶高度
(1)垮落帶高度
煤層頂板覆巖內有極堅硬巖層,采后能形成懸頂時,垮落帶高度計算公式如下:
煤層頂板覆巖為堅硬、中硬、軟弱、極軟弱巖層或其互層時,開采單一煤層的垮落帶高度為:
厚煤層分層開采垮落帶高度計算公式(見表-6)。
(2)導水斷裂帶高度
煤層頂板覆巖為堅硬、中硬、軟弱、極軟弱巖層或其互層時,開采單一煤層和厚煤層分層時的導水斷裂帶高度(見表-7及表-8)。
(四)水體下采煤安全煤巖柱的留設
1、 水體的采動等級及允許采動程度(見表-9)。
根據水體允許采動程度將水體分為三個采動等級:
(1)防水安全煤巖柱:不允許導水斷裂帶波及到水體;
(2)防砂安全煤巖柱:允許導水斷裂帶波及到松散的弱含水層,或已經疏降的松散強含水層,但不允許垮落帶接近松散層底部;
(3)防塌安全煤巖柱:允許垮落帶接近松散層底部。
2、安全煤巖柱的留設方法
(1)防水安全煤巖柱
A、地表有松散覆蓋層時(圖7)
(2)防砂安全煤巖柱(見圖10)
(3)防塌安全煤巖柱
3、安全煤巖柱保護層厚度
安全煤巖柱保護層厚度(Hb)與煤層傾角、水體采動等級、地層構造、覆巖性質以及累計開采厚度有關。
(1)傾角0~35°及36~54°煤層,防水安全煤巖柱保護層厚度,
(見表—10)以及防砂安全煤巖柱保護層厚度(見表-11)。
(2)傾角55~90°煤層,防水安全煤巖及防砂安全煤巖柱保護層厚度(見表-12)
(五)水體下采煤的安全技術措施
1、防治措施
(1)留設安全煤巖柱,頂水開采;
(2)疏干、疏降開采:當上覆水體含水量小、補給不足時,采用疏干開采;當上覆水體含水量大,補給充足時,采用疏降開采;
(3)頂疏結合開采:上覆有多個含水層,且含水層與隔水層相間排列。導水斷裂帶以上的含水層,頂水開采;導水斷裂帶以內的弱含水層,實行疏干開采;
(4)帷幕注漿堵水:以擋水帷幕,切斷地下補給通路;
(5)處理好地表水源:改河道,鋪河底,筑攔洪壩,修攔洪溝,填滲透裂縫,切斷或改變地面補給水源。
2、開采技術措施
(1)試探開采:先遠后近,先深后淺,先厚后薄(隔水層),先易后難,逐步接近水體;
(2)分區隔離開采:采區四周防水煤柱,水閘門;
(3)全部充填、部分開采和分層間歇開采:降低覆巖破壞高度,減小垮落帶、導水斷裂帶的高度
(4)正常等速開采:正規循環,工作面均勻推進,工作面頂板完整,使頂板含水層中的水隨放頂涌入采空區。